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罗马》影评:这部黑白电影凭什么拿下奥斯卡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3-05 09:48阅读:
《罗马》影评:这部黑白电影凭什么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外语片?
蓝雨星辰

今年奥斯卡两大热门,《罗马》和《绿皮书》,蓝雨星城都看了。

《绿皮书》力压众多牛片,获封最佳影片,值得褒奖。

其实两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包括另外一部拿下四项大奖的最大赢家《波西米亚狂想曲》),比如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都涉及到肤色种族问题,都以个体来反映整体,都在关注弱势群体,《罗马》展现的是母爱、女性的伟大,而《绿皮书》则反映的是黑人权益问题。

这说明奥斯卡还是更加偏爱政治正确,尤其喜欢真实故事。



那么《罗马》与《绿皮书》相比,究竟差在哪呢?

其实也不能说差,只能说两者的风格和受众不同罢了。

《绿皮书》更加有趣、亲民、接地气,而且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各个阶层、各种文化层次的人都能欣赏的“大众电影”。

而《罗马》,相比之下则更加的艺术化、风格化,事更偏向于导演阿方索·卡隆私人化表达的“作者电影”,虽然导演借由女佣可莉奥的个人命运,展现了那个时代某一类人的特殊境遇,并且反映了女性的伟大,母爱的可贵。但是由于在黑白影像、摄影手法、电影节奏等方面的艺术诉求过于鲜明,故事本身趣味性也不占优势,所以最终在最佳影片的衡量上,确实略逊于《绿皮书》一筹。

但最佳导演颁给了《罗马》,也是对于导演艺术价值的肯定。



就蓝雨星城个人而言,两部电影我都喜欢。

当然如果单纯考虑娱乐性,肯定首推《绿皮书》。

而《罗马》是那种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的品、慢慢欣赏的电影。

我很喜欢导演的黑白影像,质朴无华,自然而然将观众代入回忆的童年。还记得中国也有一部类似的电影《八月》,也是用黑白影像讲述童年往事以及那个年代,像一首写给过去的散文诗。

而空镜头的运用也十分别致:开场就是冲刷地面的水,带着泡沫,缓缓的流淌,一遍又一遍的冲洗着之前的痕迹;这和最后结尾可莉奥住的小楼屋顶上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地,一个天,时光静好,慢慢流淌,经过岁月的洗礼,任世事变幻,依旧还是蓝天白云,阳光灿烂。



你仔细品读这两处镜头,一开场是一个俯视的视角,仿佛还是孩子的导演在观察擦地水的流转;而结尾却是一个仰视的视角,也如同一个孩子在仰望蓝天。它象征着可莉奥的人生正面且积极的变化,同时也是导演儿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爸爸离开了他们,妈妈带着四个兄弟姐妹开启全新的“冒险”,这样的冒险充满着未知,但也让他们把低下的头,倔强的抬起来,望向远方,心向阳光。

这不就是生活的本质吗?



还有在海边,可莉奥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下水救孩子的段落,也是全片的高潮,任凭海浪一层层的扑向这个矮小的女人,她的意志却如此坚定;而当两个孩子被救上岸,女主人带着另外两个孩子跑过来,孩子们纷纷的贴在、靠在、围在可莉奥和女主人的身边,女主人捧着可莉奥的脸不住的亲吻,可莉奥说:我本来就不想要她(死去的婴儿),终于从丧女的阴霾中解脱;女主人说:我们非常非常的爱你,可莉奥……那一幕,简直了,年度催泪“屏保”——四个孩子,两个妈妈,一家人紧紧的围在一起,有妈妈在,就还有家!多么感人,多么温馨!母爱的力量、女性遭遇的认同感,让这一对主仆之间也跨越了身份、阶级的鸿沟。



所以《罗马》能拿到最佳摄影,也是实至名归。

那些镜头下的人和物,都是那么的细腻、精致,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却一点不会令人厌烦,比如镜头从一件件湿漉漉的衣服经过,男主人倒车进门时后视镜碰到墙壁,包括一堆堆的狗屎;还有在小旅馆里,可莉奥男友赤裸着耍棍的长镜头;电影院里银幕上的《虎口脱险》;以及可莉奥在生产之后面对死胎的无助悲伤;在妈妈告诉孩子们爸爸已经离开之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冰激凌……这些镜头看似是闲散的,无用的,但其实内藏玄机,别有味道,其中蕴含着的是生活的真实以及饱满的情绪。

作者:蓝雨星城



今年奥斯卡两大热门,《罗马》和《绿皮书》,蓝雨星城都看了。

《绿皮书》力压众多牛片,获封最佳影片,值得褒奖。

其实两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包括另外一部拿下四项大奖的最大赢家《波西米亚狂想曲》),比如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都涉及到肤色种族问题,都以个体来反映整体,都在关注弱势群体,《罗马》展现的是母爱、女性的伟大,而《绿皮书》则反映的是黑人权益问题。

这说明奥斯卡还是更加偏爱政治正确,尤其喜欢真实故事。



那么《罗马》与《绿皮书》相比,究竟差在哪呢?

其实也不能说差,只能说两者的风格和受众不同罢了。

《绿皮书》更加有趣、亲民、接地气,而且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各个阶层、各种文化层次的人都能欣赏的“大众电影”。

而《罗马》,相比之下则更加的艺术化、风格化,事更偏向于导演阿方索·卡隆私人化表达的“作者电影”,虽然导演借由女佣可莉奥的个人命运,展现了那个时代某一类人的特殊境遇,并且反映了女性的伟大,母爱的可贵。但是由于在黑白影像、摄影手法、电影节奏等方面的艺术诉求过于鲜明,故事本身趣味性也不占优势,所以最终在最佳影片的衡量上,确实略逊于《绿皮书》一筹。

但最佳导演颁给了《罗马》,也是对于导演艺术价值的肯定。



就蓝雨星城个人而言,两部电影我都喜欢。

当然如果单纯考虑娱乐性,肯定首推《绿皮书》。

而《罗马》是那种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的品、慢慢欣赏的电影。

我很喜欢导演的黑白影像,质朴无华,自然而然将观众代入回忆的童年。还记得中国也有一部类似的电影《八月》,也是用黑白影像讲述童年往事以及那个年代,像一首写给过去的散文诗。

而空镜头的运用也十分别致:开场就是冲刷地面的水,带着泡沫,缓缓的流淌,一遍又一遍的冲洗着之前的痕迹;这和最后结尾可莉奥住的小楼屋顶上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地,一个天,时光静好,慢慢流淌,经过岁月的洗礼,任世事变幻,依旧还是蓝天白云,阳光灿烂。



你仔细品读这两处镜头,一开场是一个俯视的视角,仿佛还是孩子的导演在观察擦地水的流转;而结尾却是一个仰视的视角,也如同一个孩子在仰望蓝天。它象征着可莉奥的人生正面且积极的变化,同时也是导演儿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爸爸离开了他们,妈妈带着四个兄弟姐妹开启全新的“冒险”,这样的冒险充满着未知,但也让他们把低下的头,倔强的抬起来,望向远方,心向阳光。

这不就是生活的本质吗?



还有在海边,可莉奥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下水救孩子的段落,也是全片的高潮,任凭海浪一层层的扑向这个矮小的女人,她的意志却如此坚定;而当两个孩子被救上岸,女主人带着另外两个孩子跑过来,孩子们纷纷的贴在、靠在、围在可莉奥和女主人的身边,女主人捧着可莉奥的脸不住的亲吻,可莉奥说:我本来就不想要她(死去的婴儿),终于从丧女的阴霾中解脱;女主人说:我们非常非常的爱你,可莉奥……那一幕,简直了,年度催泪“屏保”——四个孩子,两个妈妈,一家人紧紧的围在一起,有妈妈在,就还有家!多么感人,多么温馨!母爱的力量、女性遭遇的认同感,让这一对主仆之间也跨越了身份、阶级的鸿沟。



所以《罗马》能拿到最佳摄影,也是实至名归。

那些镜头下的人和物,都是那么的细腻、精致,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却一点不会令人厌烦,比如镜头从一件件湿漉漉的衣服经过,男主人倒车进门时后视镜碰到墙壁,包括一堆堆的狗屎;还有在小旅馆里,可莉奥男友赤裸着耍棍的长镜头;电影院里银幕上的《虎口脱险》;以及可莉奥在生产之后面对死胎的无助悲伤;在妈妈告诉孩子们爸爸已经离开之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冰激凌……这些镜头看似是闲散的,无用的,但其实内藏玄机,别有味道,其中蕴含着的是生活的真实以及饱满的情绪。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318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