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电影《八佰》影评22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9-22 08:39阅读:
电影《八佰》影评


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的是史称“八佰战士”的中国国民党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开头,有一个细节,那便是,在显示各个合作商的画面时,往常的其他电影会播放出与其一致的背景声音,而这部电影,是以情节中每当日本人来到时的警报声取而代之,具有压迫感的气氛迅速而来,使观众由适才的状态进入到对接下来发生一切的关注,如同身临其境。

起先,是在一位老太太“酒酿圆子”的回忆中,将一切娓娓道来。如同坐在和平年代某个午后温暖阳光中的闲谈,纵然岁月吹散了硝烟,但那份惊心动魄,更在这种平静的反差中显得尤为浓烈。

关于这部电影的名字,导演坦言内容更注重的是战争中个体的体验:“所以,人字旁特别重要。”

这个“个体”,不仅仅指的是与敌人斗争的战士,也是指当时目睹这场战争的所有人。当然,这其中更包括影院中的观众,由此形成了多层的观看关系。

一条苏州河隔开了天堂与地狱,北岸仓库中的军人望着南岸租界的灯红酒绿,而南岸的人亦望着北岸的炮火连天。并且,南岸还有一处京剧戏台,进一步形成大舞台中的小舞台的套层结构。他们互为表现者,又互为关注者,而情节的步步推进,就是让他们在每次的互相影响中,融合在一起。

在小湖北向谢副团长介绍自己时说:“我姓朱,是朱元璋的第十八代玄孙。”谢副团长便问:“那你知道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吗?”小湖北没有答上来。

其实,这句话很有深意,它可以说是体现了电影的核心。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外族女真入侵。连年不断的战争,造成国库亏空。崇祯恳请大臣捐款,大臣们皆以“没钱”二字回答。可是,待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从那些大臣家中收缴来的白银,多达几千万两,可以抵好几年的国库收入。文臣贪财,武官怕死,民众麻木不仁,面对外敌入侵,选择了屈膝投降。

同样,这一切也发生在了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电影的前部分,侧重于对人私心的体现。

在租界中,关乎中国人命运的大事被当作赌注看待;女人们日日搓麻将,并为日常邻里之事闹得惊天动地;蓉姐弟弟刀子将前来躲避日本人毒气弹的百姓拒之门外……

这其中,心系战争的人并不是没有,比如时常拿起望远镜关注对岸的教授,但终究被太太的抱怨声围绕。比如,目不转睛盯着对岸的当红明星卢小姐,边把对她拍个不停的镜头移向对岸,边说:“别拍我,拍那边。”但在一堆面对战争手足无措的人中,这样的声音显得有几分单薄。

而北岸这边,端午等人偶然机会进入了军营,上战场打仗并不是本意,所以几次试图逃跑,并且面对日本俘虏,不敢开枪;老算盘不想去冒险封水道,与老铁掷钱币来决定,其实钱币的两面皆一样;老铁最初,整个人打蔫儿似的躺在地上,被骂“瓜怂”。

电影中的这些,皆是对人物看待这场战争时最本能表现的刻画。饰演羊拐的演员王千源在后来的采访中说道:“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他的多面性,我可能在电影里面就稍微主体一点,其实在我来讲没有正面反面。”

这部电影跳出了人们惯性思维中的“好人”与“坏人”的判断,没有把谁神化,而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人性中灰暗部分的体现,以此更能与后来的变化产生鲜明的对比。

面对接下来的战斗,有前进就会有退缩,电影中并没有将此避讳。当老算盘再一次策划逃走的时候,端午举起枪对着他,在老算盘哆哆嗦嗦说了一系列自己的理由过后,情节在这里安排的是,端午无奈地流下泪水,没有过多言语的劝说,亦没有继续阻止。

这其中,将老算盘胆小怕事的性格突出得淋漓尽致的同时,又传达给了观众那来自于人与人之间因感同身受而产生的谅解的动人之处。电影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真实性的体现,皆在于此。

而端午的转变,也在最初逃走时候,看到日本人从水道进入仓库,出于对弟弟小湖北的担心,不顾自身安危向北岸大喊,让大家因此有了防备。这些意在说明,端午那源自敌人杀害叔叔的恨,升华为对于敌人侵略一个民族的恨,这样的恨,已经激发出勇敢。

勇敢,有时是在牵扯到自己利益以及伤害到对自己重要的人的时候而逼出来的,有一句话这样讲,没有人想当英雄,只是时势造英雄。

电影对于这个变化的铺陈,做得十分到位,即便已远离战争年代,也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一个个面孔鲜活的存在,由此产生共鸣。

情节层层递进,关于战士们看淡生死的表现,有时只是一句话,一个举动,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开始,山东兵身绑炸药欲与敌人同归于尽,若无其事地对端午说:“小孩儿,帮我绑一下。”后来,端午问山东兵:“你真打算跳吗?”山东兵回答他:“一个人一个命,家里的排位早就立好了。”

在撤离仓库的前夜,有人说:“这鬼谷子讲的本用来盗墓的方式,今天用来修坟墓了。”羊拐笑着接过话:“这本就是在修坟墓。”

关于“烟”的对话,在电影中,每次出现都象征了不同的意义。第一次是记者来拍照时,羊拐对老铁说,“烟是我的命。”第二次撤离时,羊拐送老铁上房顶,老铁对羊拐说,“烟是你的命。”第一次是两人苦中作乐,第二次是送别。

这些内容,如同将一颗定时炸弹掷向观众的内心,起初只是漫不经心地冒着烟,平静得容易将其忽略,但回过神,方感受到其强大的杀伤力,情感冲击由此而来。

如果电影前部分对人性的灰暗着重刻画意在说明他们皆是普通的小人物,有着最真实的七情六欲,那么后部分对于他们由家国仇恨而逐渐产生的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则是突出了人性中的光芒所在。

虽然老算盘最终逃走,但也曾克服恐惧,努力将中枪的老铁拉至安全的地方,因而手上中弹受伤;南岸租界时常用望远镜关注北岸的教授,也将枪口对准了敌人;蓉姐弟弟刀子,勇敢地将电话线接至对岸,不惜献出生命;童子军杨慧敏,冒险跳进河中,躲过敌人,将旗送至对岸……


至于方记者这个人物,一开始,他是向日本人出卖情报的卧底。有一幕,是他走在街上,当时旁边在演情景剧,其中的台词大意是,他伤害了你,你为什么还要帮助他?这或许反映的就是方记者当时矛盾的心理状态。他所做的一切,或许只是为了利益。直到后来,在走进四行仓库,看到了战士们勇敢的牺牲精神,于是,他被深深触动。最终,在撤离的时候,冒着日军的火力拿回了守卫部队战士们的遗物。这时,镜头给了他遗落在桥上的摄影器材一个特写,暗示他抛弃了利益,拿起了良心,由此完成角色的转变。

电影中这场战争所带来的精神意义,远远已超过其本身的意义。对于战士们,是为了让全世界看到抗战的决心;对于租界中优哉游哉的人们,是一场觉醒;对于银幕外的观众,便是引发了内心强烈的震撼。

管虎电影中常用动物做视觉意象,甚至以动物做主角,比如《斗牛》。《老炮儿》中,在老炮儿奔向约架的路上,同样出现了动物,那一幕,是鸵鸟在奔跑。鸵鸟与闹市形成对比,寓意自由、野性与牢笼,是老炮儿欲挣脱所处阶层,向恶势力抗争的内心写照。

而在《八佰》中,出现的动物是老鼠和那匹白马。

老鼠的本能是求生,是躲藏,在第一个镜头出现时,所对应的是沿路收拢来的那些只想活,不想打仗的“非正规军”。

而白马象征的,应该是纯洁、自由、和平和勇敢。

首先,是在最初老算盘寻找钱币时发现它的,灰暗色调的环境中,它是光亮的存在,冲破束缚,一路跑向远处,体现了老算盘渴望逃走,重返自由的心。

接着,在一次将敌人打退过后,白马从仓库跑出来,南岸租界的人们看到它时,都兴奋地追随着它跑,表现出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

然后,这匹马在小湖北对哥哥端午的幻想中,成了赵子龙从容迎上千兵万马时的坐骑,代表的是端午从懦弱到勇敢的成长。

当日军谈判时,白马成为谢副团长的坐骑,并由小湖北陪同,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些意象的安排,调整了电影节奏,为紧张的氛围注入一抹浪漫的色彩。由此全方位地将情节表现,使整体更加有层次感。

电影结尾,白马从战士们撤离过后空荡荡的仓库走出,作为背景的墙壁上,是千千万万个子弹留下的孔。它身上的毛,血迹斑斑,但依然遮不住洁白的底色。随后,便是一个长镜头,仿佛穿过了几十年,呈现出今日高楼林立繁华的上海。


这使我想起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的一句话,“着实令人热泪盈眶,因为这是对人民终究取得胜利的坚信,又像是伫立在劫后余生的家园,以难以名状的情绪,回首一路坎坷。”

虽然,对于这部电影人们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我更愿以艺术的角度来看待。毕竟,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这其中的一些改动,大概是为了营造艺术效果,正如电影的内容所体现的,世间的一切存在,皆是个体,我们应当对此予以善意和客观的评判。

美国影评人、剧本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罗杰·艾伯特曾说:“好电影应该在你每次重复观赏时都依然感觉新颖。”是的,优秀的电影具有包容性,引发观众对其中内容全方位地反复思考。

最初看到《八佰》电影的几个镜头时,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便萌生了要为这部电影写影评的想法,但战争主题的内容我并不擅长写,这一路走下来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但随着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并且反复琢磨其中一些细节时,便对此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理解,我感受到了正在被这部电影接纳,它向我敞开心扉。

不管这些文字写得如何,但终究是坚持下来了,由此,我的心境已非常明朗。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9694.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