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电影《夺冠》观后感22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9-28 07:30阅读:
电影《夺冠》观后感



“有的人喜欢做梦,有的人喜欢现实,而有的人,喜欢把梦想变成现实。”说这句话的时候,郎平背对着陈忠和,她抬头仰望墙上的五星红旗。国旗下端到地面的距离是三米三二,那是美国队主攻手海曼的摸高,“总有一天我要超过她!”


那是上世纪80年代,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逐步展开的。

夺冠,战胜世界强队,这就是中国女排最初的梦想。上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的排球训练馆里来了个技术专员,专员从北京过来,带来了国际前沿的消息:美国已经在用计算机辅助排球训练了。计算机是啥?是个机器,能预测球往哪儿打。我们也能用吗?国内只有一台计算机,在中科院,是个大家伙,搬不过来,全国会使的也没几个人。


福建漳州排球训练基地。

网柱旁边放着一张半米高的凳子,主教练袁伟民思考片刻,站了上去——“继续!”他像一个扣球机器,接二连三地把排球重重地砸下来,如此近距离的强力重扣,队员们只能用瞬时反应救球,伴随着痛苦的喊叫,她们一个个跌倒在地。凳子上的袁伟民回过头,问专员:“这样练,他们能预测到吗?”专员从呆愣中回过神:“不,不能。”

训练场的地板是用竹条铺成的,经年累月生出毛刺,几轮滚翻下来,队员们一个个伤痕累累,细小而坚硬的毛刺扎进手里,血肉模糊。


袁伟民一边扣球,一边冲着队员大喊:“美国人不会对你手软!日本人不会对你手软!”有的队员还没来得及站起来,下一个球就已经砸了下来。心里一阵委屈,又一阵辛酸,还有一些不甘。主教练的声音如洪钟一般传来:“中国女排,流血不流泪!”


三十多年后,郎平成为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她带着队员们回到漳州训练馆,站在长着毛刺的竹地板上,她问队员们:“你们为什么打排球?”那一晚,郎平让女排队员们集体睡在训练馆里,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从中国女排主教练位置上退下来的陈忠和半夜推开了训练馆的大门,他带着女排队员们看墙上凿出来的球印,指着其中一个最大的说:“这个是郎平的。”


1981年,日本女排世界杯。决赛那天晚上,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关注着这场决战,对阵双方是中国女排和东道主日本女排。全村人甚至是几个村子的人坐在一个电视机前,后排的人根本看不见屏幕,就只能问前排的人比赛怎么样了,即便是这样,大家也要陪中国女排打完这场球。


比赛被拖入决胜局,中国队陷入被动,主教练袁伟民对女排队员们说:“我现在只要求你们想一件事,我们是在什么地方打球?我们是中国人,你们代表中华民族,这场球如果拿不下来,你们后悔一辈子。”

“拼了!”女排队员喊出最后的冲锋号角。对于祖国和民族的使命感激发出她们强烈的斗志。在关键的第五局,她们完美配合,流畅衔接,用一记记重扣推开了冠军的大门。


拿下冠军的那一刻,所有人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一起。而在国内,大家举着灯笼、火把和国旗跑到街上去,简直比过年还热闹。这是属于中国女排的夜晚,也是属于中国的夜晚,每个人都毫不吝啬地尽情狂欢。中国女排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可以拿世界冠军!这一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冲上云霄。


这是中国女排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是中国女排的第145场国际比赛。几代排球人的苦苦等待,终于开花结果,迎来荣光!

而这,仅仅是一系列惊喜的开始。接下来的女排“五连冠”,开启了属于中国女排的时代。2003年女排世界杯冠军,2004年奥运会冠军,当初的陪打教练陈忠和是这一时期中国女排的主教练,他带领中国女排重回冠军领奖台。


郎平选择了走出去。“五连冠”之后,她赴美留学。1995年,她曾出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2008年,她作为美国女排主教练带队来到北京参加奥运会。半决赛,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狭路相逢。而中国队的主教练,正是郎平的多年好友陈忠和。


在这场焦点之战的前一天晚上,郎平和陈忠和见了一面。面对好友,郎平说出了心中的矛盾:从情感上,她当然希望赢球的是中国女排,但作为职业教练,她必须带领美国队战胜中国队。

郎平太了解中国女排了,她针对中国队制定的战术直击要害。美国队拿到赛点的时候,郎平看上去一点也没有要赢球的兴奋,她坐在场边,环顾球场,眼神中写着复杂的情绪。赛点兑现,在美国队的欢呼声中,郎平独自背包离开。


中国球迷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当年“五连冠”的“铁榔头”竟然带着美国队在家门口击败了中国女排。一时间,骂声一片。赛后,陈忠和又和郎平聊了一次,他说:“中国女排输球了,大家都在骂你而不是骂我。”

晚上,郎平没有参加美国队庆祝胜利的派对,她独自一人在关了灯的球场里给远在美国的女儿白浪打了个电话,她说:“浪浪,你很久没回中国了,这里变化很大。”

那是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郎平就辞去了美国女排主教练一职。


但她没有马上回来。她忘记了中国女排的梦想吗?

不,当然没有。恰恰相反,她一直记得很清楚。

2013年,郎平回来了。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为了自己心中生生不息的愿望,也为了每一位中国排球人的殷殷期盼。


媒体称她出任主教练是众望所归,但在会议室里,等待着郎平的是各种质疑的声音。有人说,接受现实吧,中国女排在世界上就是第二梯队。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和80年代的老女排没法比,必须要加强日常管理。而郎平据理力争,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的根本问题在于女排的训练方法还是30年前制定的,已经十分落后,跟不上国际潮流,也缺少科学性,改革势在必行。


她提出了三点改革方案:一是推行国际通用的大国家队模式,扩大国家队容量;二是聘请外教,组建复合型教练团队;三是不分主力和替补,只有首发和非首发。更重要的是,她带来了新的思想:“我希望我的队员,将来不只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还是一个优秀的人。”80年代,对于女排队员,排球就是生命的全部。但是现在郎平要告诉队员们,排球只是职业,生命还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内容。

郎平问了一些没有人问过的问题,做了一些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她引导队员们更加了解队友,也引导她们更加了解自己。


她发给女排姑娘的问卷上有这样一道题:你热爱排球吗?想要找出打排球的真正动力,就必须明白排球对于自己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你为什么打排球?”郎平这样问朱婷。朱婷平静地说出了当年选择排球的原因:她出身河南省的农民家庭,家庭负担很重,做运动员是养家的需要。如果不做排球运动员,她应该会在广东打工。但郎平不这么想,“农村是你的出身,别拿来讲故事。”


现实不该成为梦想的镣铐。在郎平的期望中,每位队员应该有个排球梦,这个梦想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从内心生长出来。这个梦想应该是,打出她们自己的排球,敢打,敢拼,敢胜利!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战绩却出乎意料的糟糕:小组赛三负两胜,仅以小组第四的身份勉强出线。而在1/4决赛等待着她们的,将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巴西女排。

“中巴大战”前夜,女排姑娘们坐在一起谈心。直面现实,她们把这场球看作是奥运会的最后一场比赛,大家谈到了内心的紧张和担忧,也聊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在如此艰难的时刻,队员们互相鼓励,彼此扶持,全队上下拼尽全力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几分。背水一战,不留遗憾。


这一夜,有太多的回忆向郎平涌来。她回想起年轻时打比赛的经历,回想起沉重的压力和巨大的痛苦,她全凭一腔热爱坚持到今天。但她明白,那个背着沉重包袱打球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曾经,我们的排球附加了太多体育之外的东西;现在,是时候让排球回归体育运动本身。于是,她对姑娘们说:“你们应该振作起来,放心地去打,放开了打,豁出去打,我和你们在一起。”


也是在这天晚上,朱婷接到了郎平的短信:“朱婷,你是我见过最棒的球员,包括老外。我为你骄傲,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朱婷肩上的压力,郎平都懂。看过短信的朱婷痛哭了一场,也在泪水中卸下了包袱。

第二天,在赛场上,中国女排的队员们心态稳健,大家同心协力把比赛拖进了决胜局。

14比13,关键的赛点时刻,郎平请求了暂停,她问魏秋月这一球准备怎么打。这一分,主攻手朱婷被轮换到后排防守位置,不利于她施展扣球,于是魏秋月对这一球的战术构思是,由自己把球垫给徐云丽,由徐云丽完成扣球。郎平听过后觉得可行,但是她补充道:“关键时刻,大胆组织,别保守,放开了打。”


暂停结束,回到场上。巴西队发球,张常宁一传到位,二传魏秋月出球的一瞬间果断地把球垫给三号位,就在此时,朱婷出现三号位,跃起,一记重扣,攻破了巴西队的防线。15比13,中国队赢了!这场比赛成为了中国女排的经典之战,也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道路上的关键一役。

在击败荷兰和塞尔维亚之后,时隔12年,中国女排再次站上了奥运之巅。冠军领奖台上,女排姑娘们手拉着手,《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回荡在马拉卡纳体育馆的上空。

这一刻,距离郎平那一代的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已经过去了35年。



从背负民族希望的重担到享受体育本身的乐趣,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训练方式在改进,思维也在更新。一切都在不断变化,那不变的是什么?

拥有梦想,为梦想奋斗,并且永不言败。

从中国女排的起起伏伏中,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越高远的梦想,就和现实有越大的鸿沟。超越现实,追逐梦想,这正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从39年前直到今天,中国女排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过巅峰和低谷,听过赞扬与质疑,中国女排化为一个精神图腾,梦想,是它鲜明的底色。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9794.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