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波士顿绞杀手》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03-29 09:04阅读:
《波士顿绞杀手》影评观后感




豆瓣开分6.7的《波士顿绞杀手》,被严重低估了。



这部刚刚在流媒体上映的新片,聚焦于1960年代美国臭名昭著的波士顿连环杀手案。



1962至1964年间,波士顿地区共有13名女性,被勒死在公寓里。凶手在她们脖子上,留下了丝袜蝴蝶结的标志。



但至今案件未破,除了一名犯罪嫌疑人在2013年被确认与凶案有关,真相一直没有水落石出。



初看电影题材,《波士顿绞杀手》让人想起同样讲述半个世纪前美国连环杀手案的《十二宫》。



都是由真实未解的连环凶案改编,画面也都幽暗到令人窒息。



但随着故事的叙述深入,你会明显感觉到,《波士顿绞杀手》不仅有意避开犯罪悬疑类型片的“套路”。



它甚至完全变换了讲述的重心,而是从两个女记者的视角切入。



这让这个人尽皆知的连环凶案,有了与当下女性主义思潮紧密相连的可能。





女人才能理解女人


《波士顿绞杀手》的英文名叫“Boston Strangler”。



55年前,还有一部电影“The Boston Strangler”,中文译名《勾魂手》,也以波士顿凶案为背景拍摄。



从形式上看,1968年的前作十分新奇炫丽。



导演理查德·弗莱彻运用大量分屏拍摄,展现凶手的犯案过程。



主观的凶手视角,客观的被害者视角,不断切换和并置构建了连环杀手令人恐惧的氛围。



更大胆的是,电影行至半程,主演托尼·柯蒂斯出场,他饰演的犯罪嫌疑人表现了一个精神分裂者的心理状态。



搭建丰富的主观世界,使故事焦点从60年代令人不安的社会环境,忽然转至犯罪者一人身上,他的多变和复杂,最终引起了观众的怜悯。



《勾魂手》中的主角精神分裂症患者,正是《波士顿绞杀手》中,到最后才被发现,他只不过是诸多凶手当中,一个“不幸”被发现的嫌疑人,狄萨尔沃。



但显然2023年的主创者没有一丝同情凶手的意思,也不想将过多笔墨放在案件的恐怖过程上。



电影请凯拉·奈特莉和凯莉·库恩两位女演员主演,意图十分明显:对这个案件中所有被忽视的女性受害者,只有女性才能真正站在她们一边。




沉寂已久的影星凯拉·奈特莉,此次在新片中饰演调查记者格蕾塔。



她原本在报社生活版块撰写文章,因个人对社会题材的浓厚兴趣,利用业余时间追踪波士顿连环杀人案。



从发现被害者身上都有一个丝袜蝴蝶结的共同特征开始,格蕾塔推动案件被报社、公众关注,逐渐促使波士顿当局投入警力,侦察案件真相。



电影主线虽然是查找凶手,但格蕾塔挖掘案件、公之于众的过程,充满重重险阻。



其中最明显的阻力,来自于她身边的男性。



当格蕾塔第一次向主编汇报,要调查三名女性被害案件时,主编说道:“我觉得没看头,她们都是无名小卒。”



被极端残忍手段杀死的女性,格蕾塔第一次看到现场照片时,就感到恐惧和悲哀。



但在上司眼里,她们无名无姓不过是在公寓中死去的普通女人,不值得新闻版面的方寸笔墨。



格蕾塔挖掘到一手资料,将凶案发表到报纸上后,主编因报纸大卖而骄傲。



但很快他被报社高层训斥,得罪了警察局,又感到是个麻烦,立马阻止格蕾塔深入写下去。



这位上司,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关注被杀死的是谁,那些独居女性面对的是怎样恐怖的凶手;也没有真正在意过女下属深入一线报道的奋力。



他只关心报纸有没有卖爆,能不能为他坐稳位置带来好处。



如果事情有一点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苗头,他立马变脸,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随着凶案报道的持续发酵,主编要求将两位女记者的照片公布在报纸上,作为宣传噱头。



这一举动又引来男同事的鄙夷和嫉妒。



他们不屑道:“不然为什么让两个女人负责这么大的新闻?”



言下之意,女记者不配这么大的项目。



典型的职场女性困境便是如此。



当格蕾塔和珍去一线调查时,不会得到太多上级和同事的帮助。



当她们付出有所收获后,周围的人却可以尽情利用她们的成果,并变本加厉将女性放到工具的角色上。



这一套操作规则早已了然于心的珍,主动坐到拍摄记者照的位子上。



她已懒得抵抗,不管环境怎样恶劣,直奔新闻调查的目标最重要。



相比而言,格蕾塔在职场和家庭中的困惑,更加真实地让人代入到1960年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环境中去。



一方面,她在报社想做自己关注的主题遇到重重阻拦。



一方面,她在家中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不能按照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全力投入母亲的“天职”。



刚开始她在调查案件上崭露头角时,丈夫还会为她高兴。



随着她深入一线付出的时间越来越多,男性不可避免地抱怨妻子没有尽责,甚至给家庭带来麻烦。



格蕾塔遇到了最典型的职场女性困境。



片中当格蕾塔和珍一起聊天时,她们自然结成了同盟。



格蕾塔问珍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珍直截了当地说:“自从我的孩子出生,我的生活就摇摇欲坠了。”



珍试图以全然的冷漠,应对女性困境。



她像一个硬汉,无惧亦无所愧疚地在社会中砥砺前行,早就磨练了一身圆滑本领。



格蕾塔第一次碰到公布照片被骚扰的麻烦时,珍极为老练地暗示道,她做过市长竞选主题后,报社就不再公布她的电话号码了。



可见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环境中,最有力的工具还是权力。



那么一个生涩的新手,一个圆滑的老手,两个职业女性也是母亲的搭档,在1960年代,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大环境里?





男性虐女同盟



回到这部片的背景上来,“波士顿连环杀手案”布下了令人最为窒息的浓雾。



当我们一边看到不断有独居女性被杀害,一边看到格蕾塔和珍去探索案情时,我们会感到,工作中的她们和被害的她们,命运是紧紧相连的。



同处在波士顿这个生机勃勃的城市(电视新闻中的说辞),格蕾塔发现母亲的邻居,有一天就被杀害了,是身边真实的女人,而不是什么“无名小卒”。



格蕾塔之所以有动力不断挖掘命案的真相,要穷追凶手,因为她所目睹的案件照片,是一个个和她一样的女性。



她们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可能在一个大学念过书,可能是自己的邻居,可能也是一个职场新女性,总之她们都是真实的人。



而杀害这些女性的凶手,在证人们口中,是那样的普通。



《波士顿绞杀手》让我们看到,密布在格蕾塔和珍周围的,除了艰难的职场和家庭环境,还有一层更大的社会环境。



对女性这一群体,即使是再普通的男性,也可以用尽残忍的方式迫害她们,令她们恐惧。



那些在公寓中独居的都市女人们,只有看到格蕾塔和珍的勇敢报道后才敢吐露,她们每天都生活在不安中。



比单件凶案更残忍的事情是,“波士顿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最后被发现不是一个人。



数年间,不同普通男性利用这个案件的幌子,打造相同信号。



他们互不相识,却能结成一个牢固的联盟:他们共同欺辱杀害女性,共同庆祝这个狂欢的仪式。



在《勾魂手》中普普通通看着电视、有两个孩子的狄萨尔沃,摇身一变就成了冒充的粉刷匠、修理工。



他穿上最普通的工服,轻而易举就可以闯入一个女人的家里发起攻击。



而在《波士顿绞杀手》的故事里,我们才知道这个有名有姓的嫌犯,在波士顿地区,早已是臭名昭著的性侵害者。



被他伤害的女性逾百名,他与命案的关联,还轻松遮蔽了这一残忍现实。



已侵害逾百名女性的狄萨尔沃,仅仅是“波士顿连环杀人案”中唯一一个被确认与凶案有关的嫌疑人。



背后的暗网有多大、有多深,多少普普通通的男性结成联盟构成这个厌女之网,不可想象。



老板可以借案件杀死婚外情怀孕的女秘书,前男友可以借案件杀死和自己分手的女友……



格蕾塔和珍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女性明明已经背负了不应由她们背负的“罪责”,反过来还是难逃一死。



有的死还那么随机、那么偶然,不需要任何理由……



当格蕾塔在打字机上多敲下一个“S”,揭露凶手不是一个人,BOSTON STRANGLER是一群人时,事情向前迈了一大步。



但仅仅促成这个“S”的发现,格蕾塔就和珍一起付出了太多,包括被恐怖威胁的日常。



而对着身在危险中的妻子,丈夫的冷漠终究和那些男上司、男同事站在了一边。



他们只希望这个“风波”早早结束,他们可以继续在酒吧喝酒,在家中看电视,在办公室谈笑风生,被杀害的那么多女性,终究只是报纸上一个个陌生的名字。



没人能保护女人



看完《波士顿绞杀手》,回头再看1968年的《勾魂手》,你会发现,确实,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显露出来了。



哪怕用了那么绚丽的分屏拍摄,创作者和观众也难以将案件,聚焦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受害者身上。



最终所有的镜头给到患精神分裂症的狄萨尔沃,他尽情地表演,吸引了公众对此案件的全部注意。



这太不公平!



2023年新拍的电影仿佛说道。



借由凯拉·奈特莉冷峻的脸庞指责:“这个城市保护不了女性。”



有一位嫌犯的话说得好:“男人杀女人,不是从狄萨尔沃开始的,也肯定不会随着他结束。”




妄想主动结束“风波”的人们,终究逃避了真正的道义和责任,也使得这么多年来“波士顿连环杀人案”没有查到水落石出,被害者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沉冤昭雪。



也许与大杀四方的爽剧《黑暗荣耀》相比,《波士顿绞杀手》显得过于平淡。



它不急着要揭露什么,要惩罚什么,只是缓缓地叙述。



当最终调查的结果不过是多了一个“S”时,格蕾塔和珍已经努力走了许多步。




这恰恰诚恳地告诉人们,要做到真正的惩罚和揭露,守护真正的安全和正义,道路还很漫长。



案件已经发生了,电影还要再拍一次。



但再拍是有新的意义的,起码过了这么多年,人们终于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那些被害的女性身上。



格蕾塔和珍,那些为调查真相付出的人们,比嫌犯狄萨尔沃更值得书写。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5643.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