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奥本海默》解析及影评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09-04 08:10阅读:
《奥本海默》解析 & 影评


“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just feel it.”——Christopher Nolan

这是电影导演诺兰谈及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时所说。
全片叙事节奏极其紧凑,通过精心选取的奥本海默重要人生场景的刻画,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奥本海默作为“原子弹之父”在制造原子弹时面临的极其复杂的伦理困境。
若要欣赏此部长达3小时的人物传记严肃影片,电影的非线性叙事、出场人物众多、台词密度高……其对背景知识的要求显然不低。大多数观众在欣赏《奥本海默》时倾向于从知识角度重新熟悉这一段深刻复杂的历史,去讨论奥本海默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下身为科学家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而《奥本海默》之所以是一部电影而不是平直的历史科普片,正在于品析诺兰高超的导演手法及其艺术价值,以助于我们理解奥本海默极其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以及“原子弹之父”在制造原子弹时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本文将仅从电影本身出发,解析影片中出现的部分艺术细节的含义。以下解析中出现的人物均为全名出现,在电影人物对话台词中往往只出现人物的名或姓,方便读者查阅。

一、重要人物


1.罗伯特·奥本海默(原子弹之父、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

全篇主人公,叙事从奥本海默的学术背景开始,从他在剑桥大学与导师不合开始,随后回到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立理论物理学系。影片中除了对他的学术成就和原子弹之父的成就的叙述之外,为塑造完满的人物形象,影片中还展现了他学术以外的侧面细节,以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如开篇处的以荷兰语学术报告、意第绪语对话、梵语展现奥本海默多方面的才华。奥本海默与美共好友希瓦利埃的交集,与婚外情人琼·塔特洛克的关系,为西班牙内战捐款等事件后被认定为其左翼政治经历而遭受政治迫害。

2.路易斯·施特劳斯(原子能委员会主席)

路易斯·施特劳斯人物线在影片前半段非常琐碎模糊,他与奥本海默的政治纠葛的原因在影片中最终由支持为奥本海默的大卫·希尔博士在第二次听证会上总结出来:路易斯·施特劳斯因早年卖鞋经历被奥本海默调侃而恼羞成怒,其后在向挪威出口同位素的大会上因奥本海默公开暗讽路易斯·施特劳斯对铀对原子弹制造重要性的无知而怀恨在心。

在得知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受FBI任命调查潜伏在“曼哈顿计划”中的苏联间谍。因奥本海默的早年左翼经历,苦心搜集证据为奥本海默扣上“美共分子”帽子。最后在两次听证会上栽赃迫害奥本海默。事实上在影片后半段中交代苏方间谍为克劳斯·福克斯。



3.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上校

“曼哈顿计划”美国军方负责人,信任奥本海默的学术能力,不顾奥本海默的左翼背景将其聘命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4.爱德华·泰勒:氢弹之父

在加州伯克利物理系与奥本海默共事时期即提出以氢原子核聚变制造氢弹的方案,影片中塑造的形象突出其在物理系强大的数学能力。在“曼哈顿计划“后期因与奥本海默研究领域与方向不同退出”曼哈顿计划“。上图所示为影片中奥本海默开出”每周一小时单独对话“条件挽留爱德华·泰勒无果,爱德华·泰勒转身离开洛斯阿拉莫斯小镇的场景。

5.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影片中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的交集集中出现在影片叙事的开篇部分和最后结尾部分。
奥本海默带着泰勒的计算结果来征求爱因斯坦对制造原子弹的态度和意见时,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说了一段话,施特劳斯始终无法理解且耿耿于怀。这一段话在影片中段原子弹制造时以奥本海默精神世界的回忆揭示出来:“当有一天,他们惩罚你够多的时候,他们会给你提供三文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颁发奖章,拍拍你的背,告诉你一切都被原谅了。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
在影片结尾回到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湖边对话,借爱因斯坦之口揭示出电影的核心表达——对科学家的伦理责任的深刻思考。

二、线索细节/隐喻解析


1.一大一小两个容器

两个容器分别是课堂上演示以铀235和以钚239为原子弹原材料的耗材量对比,在影片中以弹珠填满容器为线索连接碎片化叙事,使得影片叙事更流畅。

可能的含义:以全社会全人类命运为赌注,为原子弹研制一点点增添筹码,以原子弹研制押注世界和平却背负着潜藏未知的灾难式后果。



2.花束移开

在圆桌谈判场面中多次出现,以路易斯·施特劳斯视角为主视角,随着他的视线移动挪动餐桌上的花饰使得人物依次亮相,可能暗示政治博弈场复杂的政治立场倾向。



3.跺脚场景

跺脚场景在此前黑白圆桌讨论上奥本海默的精神世界中闪现,是奥本海默的预期和幻想,暗示原子弹研制成功的社会舆论与赞誉。

第二次出现是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的发布会上,奥本海默迎接人们排山倒海的赞誉与欢呼。观众席上人们纷纷起立跺脚,全场震耳欲聋的跺脚声、欢呼声、掌声交织,奥本海默并没有迷失,反而陷入了更深的道德困境,背负起更重乃至于难以承受的责任。



4.原子弹拼图

细节场景线索,片中多次以短镜头方式出现。

可能的含义:时间流逝,原子弹研制进度的推进,或是原子弹一点点拼凑而成对人类社会不可知的深刻影响。



5.“把床单收进屋”

此句是奥本海默参与“曼哈顿计划”时对妻子的暗号。

第一次出现是在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奥本海默派助手给妻子报信时所传,因为洛斯阿拉莫斯是为了“曼哈顿计划”临时建造的小镇,“把床单收进屋”意为原子弹已成功爆炸,嘱咐妻子可以收拾行李回家。

第二次出现是在美方得知苏联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奥本海默这才意识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通知妻子“不要把床单收进屋”,自此人类进入核武器时代,开启接下来各国研制核武器的军备竞赛。

6.“掀起石头,必然要小心底下的蛇”
意即警告奥本海默在科研道路上探索未知,要有承受科研成果为全人类带来的深刻影响的心理准备。
第一次出现在加州伯克利物理系奥本海默的导师对其寄语。
第二次出现为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他人提醒奥本海默对鲜花与掌声背后的责任的警语。

7.电影色调
(影片中最明显的一处对比,只有在路易斯·施特劳斯对话场景中出现)
路易斯·施特劳斯出现的画面均用黑白色调表现,隐喻路易斯·施特劳斯因个人恩怨对罗伯特·奥本海默实施的政治迫害,也是罗伯特·奥本海默人生中失去光彩的片段,留得”鸟尽弓藏“的人生悲剧。
尤其是在办公室内,路易斯·施特劳斯与助手的对话“权力只存在于阴影中”直接表现路易斯·施特劳斯阴险狡诈的一面。
在对奥本海默的闭门听证会,影片后半段揭示出路易斯·施特劳斯通过政治与法律手段对奥本海默实施的隐形的政治迫害,搜集证据取证,强行为其贴上美共分子的政治身份标签,拒绝续签安全许可协议,奥本海默从此不再接触核物理相关研究,成为麦卡锡主义的殉道者。

三、“现在我将变成死神 成为世界的毁灭者”


“美国的普罗米修斯”之称为奥本海默看似光鲜的巨大成就背后画上巨大的问号,巨大科研成果背后的阴影之处是人类毁灭者的角色。以赶在纳粹之前掌握原子弹技术,终结战争初心为始,成功研制原子弹之后却为人类留下无穷无尽的恐惧与各国间复杂的军备竞赛。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传来,隐喻“原子弹效应”在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中被点燃,开启了各国军备竞赛的无穷无尽的”链式反应“。

普罗米修斯从天神处借来天火,自此为人类带来火种。影片中使用普罗米修斯典故更多是取其“赋予人类自我毁灭的力量”之意,警示探索未知的巨大风险。

奥本海默为背负“原子弹之父”之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极端分化的社会舆论评价与最终国家从政治上对其贡献的否定使得奥本海默始终深陷在极端自我怀疑与纠结之中。
“现在我将变成死神,成为世界的毁灭者”
“总统先生,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杜鲁门在影片中为奥本海默递过一张餐巾纸并回应道:“广岛与你无关。”
至此,奥本海默意识到:“虽然我们是原子弹的制造者,但我们并没有权力决定如何使用它。”但他实际上依然难逃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道德谴责。
影片最后以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在湖边的谈话结束,主题曲《Destroyer Of Worlds》响起。影片于此戛然而止,将科学家是否应当承担科研成果的伦理责任的问题,留予观众探讨与思考。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666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