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7-05-21 09:34阅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观后感


相比于原著,电影在第二个故事的表述上要温和得多:少年始终没有说出自己吃了厨子。但电影的隐喻则让人更加不安,因为那座岛宛然一个女性的模样,似乎暗示着少年最终吃了自己的母亲!还有一种解释更重口味,他一直留着母亲的尸体作为感情的依恋,他没有直接吃尸体而是蛆虫。
-------------------------------------------------------------------------------------


48小时内看了两遍,因为放不下心中的疑问。第一遍是视觉的洗礼,第二遍是意象的阅读。
第一遍领略的是第一个故事的浪漫。那是用美到让人心碎的画面,讲述的一段天方夜谭般的传奇。
第二遍审视的是第二个故事的残酷。当少年略带调侃地开始讲述,很多人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只需一个长镜头就讲完的故事,会一下子将前一个故事击碎。
但如果你相信了第二个故事,就相信了又一个“谎言”。你或许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调查员选择了第一个故事?又为什么这是一个“让人相信上帝”的故事?


【小清新背后的重口味】
相比于原著,电影在第二个故事的表述上要温和得多:少年始终没有说出自己吃了厨子。
其实少年在濒死边缘遇到的那座食人岛,就是他因饥饿而丧失意志后,终于开始吃人的隐喻——书中关于那些海草的描述,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血管(见附注);而电影里那漫山遍野的狐獴,多像爬满尸体的蛆虫。
但电影的隐喻则让人更加不安,因为那座岛宛然一个女性的模样,似乎暗示着少年最终吃了自己的母亲!还有一种解释更重口味,他一直留着母亲的尸体作为感情的依恋,他没有直接吃尸体而是吃蛆虫(帕克就吃着狐獴)!

从电影里一晃而过的几个镜头来看,少年在船身上标记的天数不过几十天。按原著中的说法:两个星期后食物就见底了;再两天后,水手被截肢,随后死去被厨子肢解;之后的事件就都模糊了时间单位,而少年的漂流是227天!而对那段漫长的经历,少年只是说:“孤独开始了。我求助于上帝。我活了下来。”而对于一个能把圆周率写满四块黑板的人来说,记忆不应该这么混沌。

【理查德•帕克是谁?】
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名字的来由和少年很相似:都源于一个误会,都和水有关(老虎原名“口渴”)。这暗示着他们的两位一体。
在电影中,海难之前的轮船上似乎没有看到帕克的身影,但海难之后它却踏波而来。故事在这里已经偏离了现实感——因为恋人阿南蒂的话,老虎成了少年自我对话时虚构的倾听者。但帕克是谁,在故事中变换着不同的本体。

●帕克=少年
○看似凶残的厨子,却是少年的恩人——要不是他扔下救生圈,少年早已在一开始就被大海吞没。但在第一个故事里,是少年扔下救生圈,意外救上了老虎。在这里,少年扮演了厨子的角色。或许是他不肯承认这样的善行,出自厨子这样的恶人。或许少年在反思:如果厨子没有一念之仁,就不会有之后杀戮,而自己也不会被杀。救上的少年,却是反噬的猛虎。

○当鬣狗咬死猩猩,少年怒不可遏,猛虎适时扑出,杀死鬣狗。这里的猛虎当然是少年复仇心的外化。
值得注意的是,老虎上船后就没有露面,合理的解释是躲在油布之下。至于鬣狗如何上船,是四只动物中唯一没有交代的,第一次露面就是从油布下钻出来。鬣狗和老虎怎能共存?合理的解释是,老虎是善与恶的结合体,鬣狗是老虎恶的分身。

○当老虎落水而无法上船时,少年在挣扎之后,选择了仁慈。
第二个故事中,厨子杀害母亲时,少年逃上了筏子。如果厨子为免除后患,至少可以隔断连结的绳子,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书中写道“他留着我,就像留着内疚的良心”。这时少年又化身厨子,而老虎又变成了少年。少年用这种方式重温厨子的“心路历程”,是对自己杀戮行为的一次内省。

○少年边哭边杀鬼头刀鱼的过程,似乎是他杀厨子的重演(一是厨子没有反抗,就像鱼自投罗网;二是第二个故事里,少年说那时厨子钓上一头鬼头刀)。之后他回到艇上驯服老虎,则是他规训被唤醒的兽性的具象化。这之后,帕克和他合为一体。失去了虎视眈眈的对手,少年感到了孤独。于是老虎有了星空下寂寞的背影、伤感的凝视,有了深海里的幻境,有了在暴风雨中的仓惶和奄奄一息。

●帕克=厨子
第二个故事里,少年提到厨子吃老鼠的经过,所以吞下老鼠的帕克,又成了厨子的化身。
旅程开始时出现的那本幽默的逃生手册,其实就是少年写下的故事。那时救生艇上有四个人,所以他还乐观地把逃生,想象成可以打牌、集体唱歌的轻松之旅。但当他发现船上不和谐的气氛,他只好用写故事来保持意识的清醒。
他把凶恶的厨子想象成“帕克”,想象用马戏团的招数来驯服,以此享受精神胜利。或许是孤独中思考,他还把厨子当作有利的存在:因为恐惧,所以保持警醒;因为要喂饱它,让我有生存的欲望。

●帕克=?
走向丛林的老虎到底没有回头,它是不堪回首的回忆,还是曾经纯真的年少?
获救后的少年,已懂得父亲所说的“社会复杂”,独自走进社会这座大丛林,他已学会保护自己。所以他编造了第一个故事,即便在追问下说出的第二个故事,也是有选择性的真相。
又或许那是曾经纯洁的信仰,少年在饥饿的驱使下,来不及挣扎,来不及“告别”,就违背了信仰。所以当他重回文明世界,望着信仰离他而去的背影,“我的心都碎了”。

【与上帝同在】
●十九世纪英国的一个吃人事件,因为哈佛公正课而为人熟知:困在救生艇上的三个船员,靠吃了一个叫“理查德·帕克”的少年而活了下来。但获救的他们,以杀人罪受到审判。他们幸存的肉身,却被社会唾弃。
小说让“帕克”化身猛虎完成复仇,目的在于迫使读者重新审判这一案件。故事情境从西方移到东方、人物关系的复杂化(亲人、敌人、朋友),以及主角的多信仰背景,都是希望能丰富读者思考的角度。
试想,如果日本调查员不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那少年是否也要遭到同样的命运?调查员的选择,是相信了一个少年的无辜,并给了一个孤儿以希望,这无疑是与上帝同在的善举。

●电影开头用了很多笔墨讲述少年的多重信仰。但在漂流过程,少年呼喊的却是上帝;当别人选择相信他的故事,他总说:所以你和上帝在一起。
这或许与基督教的圣餐有关:每个教徒分吃一小块面包,代表吃了耶稣的肉;喝一口酒,代表喝了耶稣肋骨下流出的血,以此“悄悄地和基督结合在一起”。
所以少年在内心,选择用基督教义,来诠释和宽恕自己迫不得已的吃人行为。

【主题:信仰与人性的挣扎】
宗教信仰多有饮食上的戒律,当面对饥饿,是遵从信仰还是顺从人性?
母亲因为素食问题和厨子争执,因为屠杀水手而扇厨子耳光,但后来她也吃厨子用水手的肉饵钓上的渔获(原著中,她甚至因此与厨子谈笑风生),这与吃水手的厨子有什么区别?
厨子就是邪恶,少年就是正义的吗?正如老虎和鬣狗,其实对其它动物威胁最大的是老虎,只因鬣狗施暴在前,老虎发威在后,似乎就分出了正邪。厨子是作恶了,但他保留了人类的底线:羞耻心。面对少年的复仇,他引颈就戮完成了忏悔和救赎,并用自己的肉体拯救了少年。
一个藐视宗教信仰的恶人,最终成圣。一个有多个信仰的少年,最终吃人为生。无论是否有信仰,其实最终殊途同归。正如电影中的那句话:多信仰其实等于没有信仰。

【关于回忆与未来】
少年曾把食人岛当作世外桃源,不想离开,这显然暗喻着他因吃人而自暴自弃,不想重返人世,直到发现果实中的牙齿。按少年的说法,这牙齿属于前一个被小岛吞噬的迷失者。关于牙齿的寓意,是我看不到答案的谜团。(岛上的湖显然象征着胃,是否少年在母亲的胃里发现了牙齿,由此醒悟虔诚的母亲为了生存,也容许信仰与人性妥协,从而解开了心结?)

原著的狡猾之处,就在于毫不隐瞒地说出了两个故事在主干上的呼应,但对细节上的隐喻却讳莫如深。而当这些细节变成具象化的画面时,隐喻的符号就更加盘根错节。一个自以为是的读者和观众,注定会忍不住过度解读。而答案就像无理数π,无穷无尽。

选择怎样的答案,决定在你心目中,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正如少年选择的回忆,决定了他选择的未来。把困顿想象成勇气,把不堪想象成童话,那未来依然会是一部传奇。


---------------------------------
附注:
原著吃海草片段:海草的横截面上有两道同心壁:呈非常鲜明的绿色的外壁是潮湿的,有些粗糙,内壁在外壁和草芯之间。由内壁和外壁所形成的两根管子之间的分界非常明显:中间那根管子是白色的,而包裹在它外面的管子是绿色的,越接近内壁颜色越浅。我把一根海草放在鼻子下面。除了令人愉快的植物香气以外,它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气味。我舔了舔。我的脉搏变快了。海草里含有淡水。

原著吃厨子片段:他的心脏很难弄——连着那么多管子。我还是把它挖出来了。味道很好,比海龟好吃多了。


-----------------------------------
其实这个故事还可以有更重口味的解释:
四只动物就是一家四口!患麻痹症的父亲不正是瘸腿的斑马?鬣狗是哥哥。
但这种解释的漏洞在于,电影中没有渲染哥哥的狂暴性格。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从父亲开始,一家人根据长幼顺序,自愿牺牲自己。这可以解释,少年为什么在救生艇上呼喊对不起亲人。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879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