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话剧《静静的顿河》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8-30 09:04阅读:
话剧《静静的顿河》观后感

虽然我一开始完全是因为偶然原因,看新闻报道说有这么个挺有名的俄罗斯名著改编成话剧在北京公演,但我之前确实是没看过这个原著。主要是因为说话剧能演8个小时给我感觉肯定内容足够硬核,否则没这胆子敢让观众陪你连续蹲将近一个工作日的时常看个话剧。而且我在查这个演出的场次的时候发现,这个长达8个小时的话剧竟然晚上六点开演,理论上来讲,最少要到凌晨两点才能演完。最起码我在中国从来没见过胆子这么大,这么硬核的演出。所以基于好奇心就买了票单刷一晚上看看到底讲的啥内容。

我在开演前还看到有人推送这个作品的介绍。里面说到了两个有意思的点,在后来的观看过程中作为一个我认知这个话剧的核心线索一直掉着我的好奇心。一个是说这个作品的原作者年纪轻轻二十多岁就用连载的方式写了这部150万字的著作。在后来也是苏联时期唯一以为受到东西方同时认可的诺奖获得者。也就是说这个作品在苏联时期是得到官方承认的。以至于到今天作为中俄文明交流的首批项目被引进,其内容超越了历史局限性的。早知道这个作品大概是二战时期1941年连载的作品。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会在后面介绍内容的时候解释为啥这么奇特。第二点是这个作品的最早引进者是鲁迅。这个作品是中国抗战时期由上海租界的文学家传播并不断的翻译的。也就是说从时代背景来说,当时的中国文学界也非常认同这个连载小说。

因为小说的主人公说的是一个哥萨克村庄里从沙皇时期到共产主义革命斯大林掌权之前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一开始看的时候以为是一个从民族主义过渡到国家主义的政论小说。结果看到后来,我发现这个小说尺度之大,让我一度怀疑这个作者到底是怎么能让热衷于权力斗争大清洗的斯大林同意不把他抓起来枪毙的,不过最后一幕,最后那句台词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个作者的鸡贼,在作死的边缘反复横跳成功,还得到官方认同真的是了不起。考虑到其原著的文字篇幅。我在想这可能是一部可以跟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比肩的作品。看完之后,让我感觉确实值得我专门写一篇剧评来纪念一下。这里面有一些跟深层次的社会意识的启蒙逻辑值得阐述和借鉴。

当然想要理解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我们首先要了解一点历史时间线的常识做背书。这部作品选择叙事的时间点与题材即便是在世界现代史的角度都显得非常微妙。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打着共产主义大旗,曾经靠共产国际援助起家的政权来说,更加微妙。可以说它选择了一个尚武的农业民族作为主角,讨论了一个共产主义在俄国如何扎根与演变的过程。且从其文风来讲是极为同情沙皇俄国的旧贵族体制的。

中国选用了共产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选择走共产主义这条路的中国领导人牛逼,且在这个过程里跟共产国际联盟的关系也闹翻过很多次甚至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换句话说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救亡图存的外因推动了旧体制的加速灭亡。但这一点用在俄国身上就非常牵强了。我看到的绝大多数历史资料都说明末代沙皇是个比所有前任都励精图治的改革派。假如说清王朝的覆灭被教科书说成是因为傲慢自大导致的落后。那么沙皇俄国的崩溃却恰恰是因为末代沙皇没有掌握好改革节奏,玩崩了。也有人说列宁跟孙中山差不多,都是拿了外国势力的经费闹革命把帝国搞崩了。

这两个封建王朝为啥崩溃外因肯定是有意识形态推动的内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王朝在末期差不多都是在对外战争中由于兵员素养不高,由军队出面瓦解了王朝。中国有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俄国也是对德战争耗时过长,导致习惯于季节作战的应召兵自行解散导致的兵变,让沙皇无兵可用结果完犊子了。中国的问题大体上是战斗力和军权之间的过渡矛盾。俄国则本质上就是没有适应全面战争的军事制度准备,而引发的情绪性的崩溃,连权力博弈的因素都谈不上。

末代沙皇最大的错误就是步子迈的太大,对系统配套问题的应对准备不足,结果被简单的兵变给挂了。虽然我们国内说,共产国际瞎指挥的一大罪证就是非要在城市闹革命,中国工业化水平很低,根本团结不起来什么人口。但事实上,在列宁推翻沙皇俄国的时候,俄国其实工业化水平也不是很高。真正把俄国彻底工业化的,恰恰是等列宁死后的斯大林。红军早期的革命经验恰恰也是打土豪分田地。这个逻辑并不是毛泽东原创的。最起码有历史记录以来,在推翻沙皇的时候红军就用了这个办法。

根据历史资料来看,苏联红军早期的策略经验跟毛泽东早期搞得手法类似,都是简单的提倡土地均分,结果受到大户地主的强烈反抗。毛泽东遇到的存折和改良方案我们是知道的。从一开始提倡的绝对均分,改成了按资产与劳动方式划分阶级。号召贫下中农,团结富农,打击地主豪强。而苏联革命的早期并没有这个柔性政策操作空间。这导致绝对性的强制均分,出现了鼓励偷懒,等着分赃的态度和情绪,或者说绝大多数沙俄时期的中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农奴佃户也有反对的声音。有资料显示,在德国入侵过程中,前期之所以成建制的消灭俄军并不是单纯的因为军官被清洗了那么简单。很多普通民众甚至认为德国人的入侵其实是解放军,解救他们于红祸的水深火热之中。

有资料显示,德国入侵苏联的战略转折点,其实是从宣传战的失败开始的。斯大林当时为了凝聚人心,曾经派红色党卫军伪装成德军屠杀村庄,再伪装成一般民众暗杀德军,煽动民众对德军的仇恨值。而按照一般逻辑来说,德国军人也不太可能完全个个道德高尚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定程度的惩戒式抓捕与处决,都被斯大林用来大肆报道德军的惨无人道。虽然斯大林为了克制德军的进攻搞过坚壁清野的搬迁行动。但真的实现大规模动员,差不多也是在宣传战取得进展之后。即便是如此,还有很多沙俄时期的中产阶级拒不搬迁。但因为规模相对变小了,红军的战略动员才不至于耗费过分巨大。

某种程度上来讲,苏联红军早期的均田政策,逼反了整个沙俄精英层。虽然通过人数优势,实现了硬碰硬的大清洗,但代价就是整个军官阶层出现了大断代。这一定苏联官方倒是也承认的。比较少提及的其实是为啥要搞大清洗。本质上其实是吃了没文化没经验的左倾冒进主义亏。

这个《静静的顿河》里面讲的哥萨克就是一个专业尚武的军事民族。选择以他们为主角讨论这个宏达的历史过程,其实就是在讨论大清洗真的必要吗?所谓的白匪真的就都是地主老财纠集在一起的封建主义残余吗?假如你们去查历史的话就知道,到了斯大林执政的后期,其实还是跟哥萨克达成了协议,征召了哥萨克人为苏联打仗。我在有的历史介绍里看别人介绍的时候总是酸溜溜的说,哥萨克人是因为尚武的滑头,所以才能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跟斯大林谈买卖。但这部著作描述的过程并非如此。

假如你对于俄罗斯人的文学作品有比较多的了解的话,你会发现俄罗斯人在文化这个问题上一直是一种不耻下问的坦诚心态。俄罗斯历史上所有有名的暴君,基本上都会强调自己的暴虐是演出来统御这些没文化的暴民的无奈之举。与此同时,俄罗斯与之对应的另一个传统就是历届有作为的君王肯定是年轻的时候游历欧洲学习先进文化。历史上把请外国人当国王说的很自豪的可能就只有俄罗斯这么一个国家了。他们为了引进先进文化什么奇葩的事都干的出来。

虽然每一个有作为的俄罗斯君主都有这个文化传统。但落实到一般的普通民众层面,这种文化普及程度其实也还是不太高。在这个描述末代沙皇时期的哥萨克人社会里。除了有他们早期引进东罗马天主教这么一个文明特征以外,差不多他们的风俗跟野人没啥太大区别。乱交是普遍的,男人的理想除了当兵打仗算得上是前途以外,剩下的就是做梦挖宝藏还要被领主雁过拔毛判刑的水平,连工商业是啥都不知道。女人能接触到的教育和伦理规范除了家庭祷告,差不多啥也不懂。在跟人一起玩以后是两情相悦还是强奸之间的界限几乎为零。最大的自己能做主的冒险就是一起像男人一样喝酒。

这样的尚武民族或许有些重男轻女的实用主义逻辑,男人能当兵打仗。但除了人是军衔,知道听口令以外其实也没啥特别强的军事素养。给沙皇打仗除了因为有犒赏比较忠诚以外,也就是打仗时祷告给自己加buff催眠自己刀枪不入罢了。

这个话剧的前两部差不多就是描述哥萨克到底是个怎样的民族,他们的世界观,价值判断是怎样一个构成。导致沙皇被推翻的前线兵变始作俑者的哥萨克人完全没有意识到,因为想家擅自离岗的后果是什么。在他们眼里,娘们因为没男人偷情给自己戴绿帽才是最大的隐患。

后面的两幕与其是说在讲面对革命不知时代进退的蝼蚁螳臂当车,不如说是介绍哥萨克人这种没纪律的豪放导致的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哥萨克人甚至多次引用预言书中的话来描述灾难的降临过程,描述面对革命的价值立场选择导致的父子相残。但他们至始至终都没想明白自己为啥完蛋,只是徒劳的控诉红军的野蛮毫无信仰。

或许原著里最后的一幕,是在通过宣誓来诉说一种时代价值立场的彻底逆转。但我自己看完这个剧的总体感觉是,主要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这一点非常符合俄罗斯人对自己民族的定位与认知。这剧本写的难怪能在敏感问题上反复横跳还能得到东西方的一致承认。

给我感觉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接触到的讨论问题议题时,大多是从一种过来人鸟瞰野蛮人的逻辑鄙视全场。只要论证里我比你高级,你要学习我就万事大吉了。但事实意义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是这样很自然的认同过程。愚昧与落后导致的结构性的漏洞与恶果对于当事人来说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绝大多数人只会在败亡时体验到一种莫名的无奈,剩下的就是被后世者不明就里的骂一句傻逼。假如当事人能够察觉到自己行为真正的因果逻辑,做出超前的改变或许就是另外一番气象了。

这个剧在我看来最有意思的就是用一种特别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愚昧的毫无察觉的失控感。到底怎么跟没知觉的人交流的这对我来说一直也是个很麻烦的课题。假如他们有一套更加灵活的自由恋爱机制的话,就不会因为羞涩而搞成了伦理肥皂剧。假如他们懂一点政治和文化的话,就不会因为女人而擅离职守。假如他们能够有更强的军事素养的话,也不至于丧失他们的战略优势。虽然命运是由一系列系统性问题导致的毁灭。但这种结果绝不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斯大林用了10年就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假如中国当时任何一个领导人有这个觉悟的话,也不至于被人欺凌一百多年。所以命运的问题,绝大多数时候真的不是时间和物质条件的问题。而是一个觉悟的问题。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14815.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