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澜沧江纪录片《同饮一江水》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4-30 10:18阅读:
澜沧江纪录片《同饮一江水》观后感

这是2008年的一部纪录片,多国合作拍摄的,不敢相信时间过得这么快,一晃眼这都快二十年了,片子里人们勤劳努力,日子虽有好有坏,但看起来有种别样的生机,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澜沧江是一条南北走向、连接六国的河流,在国外被称为湄公河,同一条河流,孕育了不同又相似的文化。片子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各地各支流人们的生活、风俗,每集编导不同,有些画面主题会交叉重复。



片中记录的故事有些让我大开眼界,有些让我迷惑不解。



东南亚佛教文化很兴盛,出家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可以出个几天就还俗,在一些乡镇,寺庙相当于学校,担负着当地孩子启蒙教育的职责。有很多与佛教有关的艺术和节日,人民的生活似乎离不开宗教,他们愿意每天跪着为和尚们奉献食财,他们信仰虔诚,努力得来的钱财如果能为佛塔增加一颗宝石,就让他们自豪不已,虚伪的荣誉可以让人忽视眼前的痛苦和辛劳,身体已经这么疲劳了,就让心灵沉静吧。



比如缅甸矿工一家,他们工作辛苦,收入微薄,自己住的房子还是漏风的木板楼,可是却愿意花10万去购买宝石进供给佛陀,自己只留5万家用。工友们都认为这是很荣耀的事情,(有些信徒甚至愿意献出全部)他们自己也感到骄傲,甚至驱车又转轮船火车,从矿区赶到另一个城市,千里迢迢去进供,他们看起来很虔诚。这让我不理解,也不想尊重,信仰有时候很重要,但不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呀。



而且,想奉献想做好事,为什么不把精力和财物给予更需要帮助的人或动植物呢,有时候觉得城市化进程快,把古老传统毁掉也能接受了。



纪录片有很多主题,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老挝和中国云南依靠雨林为生的人们的故事。老挝的这一家人,除了种植一些水稻,其余大部分食物来源都依靠雨林,比如旱季,他们去雨林里挖旱螃蟹,抓鱼,挖苦笋等,生活封闭而简单,一年可能只外出一日,去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



这样靠天吃饭,食物多的时候多吃点,少的时候甚至一天只吃一餐,人和雨林中的动物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云南的这一家,他们从前的生活跟老挝那边一样,但为了保护雨林,他们从雨林搬了出来,开始种植橡胶,每年也有几万的收入。于是他们买了车,进一步提升生活水平。不过,说是为了保护雨林,但其实橡胶的种植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营养耗费的特别快,经济的发展,也给雨林带来了危害,人类需要找到平衡。



我想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山水的资源太过丰富,人们就不想自己辛苦劳作,饿了就去山里水里捡现成的东西。人类看起来与自然和谐,其实也是放弃了利用智慧与勤劳去创造更好更丰富生活的动力和能力。



而土地面积小,不够肥沃,却能逼得人们精耕细作,想出各种方法改进农具,增加土地肥力,改进种子,来提高生活水平物质条件。



所以,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坏处不一定是坏处,只看你怎么利用。



片里还介绍一些奇葩现象,比如克扬人奇怪的套脖子圈习俗流传至今,女孩五岁就开始套圈,成年后套的有二三十斤,为什么编导方还特意说美,这跟赞美中国曾经的裹脚一样恶毒,不客观还恶意引导。当地人觉得长脖子美,就该全民都戴,不分性别,怎么只忽悠女性戴?让女性无法离开族群,一生无法解下铜圈,只有在本族,才不会被异样的眼光打扰。这不就是迫害,又丑,又对损伤身体,还被教育这是“美”,女性怎么可能真心喜欢这样,谁喜欢谁自己裹自己套去。



再次申明,很多传统我不理解也不想尊重。



这个地区有很多节日,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方式,但我看着觉得吵闹而不是热闹(大概看这集的时候心情不好),春节,泼水节,划龙舟,人民打扮得金碧辉煌去流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想参与所有民族的节日,甚至可以天天过节。



还有水上市场、宝石、水果、鲜花等特色的风俗和物资,都很有意思,不知道过了这么多年,又有了什么变化,那些希望在陆地上买房的船主们,是不是实现了目标。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1414.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