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鎮ㄥ綋鍓嶇殑浣嶇疆锛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阿尔丰斯·穆夏艺术展观后感

鏉ユ簮:http://www.guanhougan.cc浣滆:瑙傚悗鎰鏃堕棿:2025-07-31 10:02闃呰:
阿尔丰斯·穆夏艺术展观后感

上个月有事路过今日美术馆,看着墙面的“穆夏”二字和温柔的线条,惊觉那不是布拉格城堡里圣维特大教堂的穆夏之窗的穆夏么。于是立刻买了票进去看了这个展,没想到还有很多真迹,机缘巧合妙不可言。

有点抱歉现在才想起来写一写,也是因为刚介绍完圣维特大教堂,算有了些铺垫。只是这个展览已经结束,没能提前分享出来给想去现场观看的朋友做个参考。

初见穆夏

第一次看到阿尔丰斯·穆夏的作品是去年在表哥家和嫂子一起拼拼图,拼图原作就是穆夏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谁的哪幅作品,只觉得图上的女性优雅温婉,连四周的花瓣和枝叶都像是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美的延伸。

有关穆夏的介绍就不刻意找了,今日美术馆在开展宣传文章中是这样介绍他的:

『阿尔丰斯·穆夏(Alphonse Mucha,1860-1939)出生于摩拉维亚(现捷克东部地区)南部的小镇伊万契采,少年时期即展露绘画天赋,曾在维也纳做过剧场舞台布景学徒,后赴慕尼黑、巴黎求学,继而定居巴黎以求发展。1894年为法国传奇女演员莎拉·伯恩哈特设计戏剧海报《吉斯蒙达》一举成名,开创新艺术运动的标志性风格“穆夏风格”。

穆夏虽身在巴黎,但一直心系故国,最终于1910年携妻儿回到捷克,定居布拉格,开始专注于巨幅系列油画《斯拉夫史诗》的创作,期间几乎不再接受任何商业订单,转而热衷于公益创作,致力于捷克文化和慈善项目的推广。』

“穆夏风格”是什么样的呢?文章里说是『这种以女性身姿为画面主体,运用优美的曲线,简洁的轮廓线,象征意味的符号,明快和谐的色彩,融合了传统拜占庭、巴洛克及洛可可艺术和东方浮世绘的视觉设计被称为“穆夏风格”。』

不过当我即将进入展厅参观时,脑海中只有教堂玻璃花窗上鲜艳明亮的圣瓦茨拉夫,和拼图里低饱和的温柔女子。我也不懂这是不是就是“穆夏风格”,但上了电梯来到展厅,看到一片以淡淡橄榄绿为底色的布置时,有种既舒服又神秘的感觉,像要在绿野仙踪里寻找未点亮的赐福。

展厅的首页语是这样介绍穆夏的:

『阿尔丰斯-穆夏(Alphonse Mucha, 1860-1939),新艺术运动的灵魂人物,以优雅的线条、繁复的装饰与女性之美重塑了19世纪末的视觉语言。他笔下的“穆夏风格”不仅是商业艺术的巅峰,更是以笔尖编织时代的诗篇,一场横跨商业与史诗的美学革命。他的艺术既是新艺术运动的黄金注脚,也是斯拉夫民族的精神图腾。

过去十年间,穆夏的展览在北京多次绽放,却从未如此完整地剖开他灵魂的双重性——一面是巴黎街头万人追捧的“装饰艺术之王”,一面是布拉格旷野为民族泣血的史诗巨匠。本次展览首次以近两百幅穆夏经典原创作品为脉络,串联其商业艺术的浮华与民族叙事的壮烈,并借助《斯拉夫史诗》巨幅光影、AI深度交互,让观众在今日美术馆的当代语境下,重新凝视这位跨越世纪的艺术巨匠。』

嗯~作为门外汉,我做不到凝视这位艺术巨匠,但那天整个展览却足以让我感受穆夏在奥匈帝国和一战为背景的世纪之交,这个捷克艺术家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对民族的热爱。最近又通过写游记对捷克历史有了一些了解,而在穆夏出生时捷克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还未诞生,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仍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七年后奥匈帝国才建立。

在展览的最开始,是一个大屏幕循环播放采访穆夏儿子Jiri Mucha的一段纪录片,Jiri在曾与父亲居住过的家中娓娓道来他眼中父亲当年创作的过程和细节,介绍着家中陈列着的父亲的作品,以及当时人们狂热痴迷甚至在夜里偷走他父亲设计的海报占为己有。

当时在看这段采访时,挺有意思的一个呼应是,我旁边有个姑娘一直举着手机全程把这段纪录片都录了下来,而纪录片中Jiri也提到了正是相机的发明让他的父亲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和精准度,比如对于模特身上衣服的褶皱可以一次捕捉而无需受困于以往的无法原样重现。不知道那个姑娘录完后是否会形成vlog素材,还是会成为打卡证明之后便藏在手机里吃灰了。

下面就随机发一些拍下来的穆夏作品和部分简介~

《黎波里的伊尔塞公主》(纸张,印刷墨):是穆夏最具代表性的出版物之一。下图版本是1897年法国H Piazza & Cie出品的皮质彩色封面版本。该版本是带有凹槽装饰的全皮革装订版。它包括封面插画和132幅彩色石版画作。

展览包括了穆夏创作的绘画、海报、画册、书籍插画、平面设计等,而这些里面出现最多的主题便是女性,优雅迷人且气质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仅是绘画作品里的女模特,也是商业海报里的女明星,以现在看来像是摆拍的姿态,被穆夏用花草植物、晨曦晚霞、四季流转将她们的神情和韵味融到了光线和色彩中。这种带有版画独特轮廓感勾勒出的美,没有锋利的棱角和冷峻的笔墨,似乎也不用承载太多,恰到好处地把美感传递给如我一般的普通人。

法国传奇女演员莎拉·伯恩哈特:

为莎拉·伯恩哈特设计的戏剧海报《吉斯蒙达》,让穆夏一举成名:

为莎拉·伯恩哈特设计的其他戏剧海报:

穆夏笔下的女性:

《黄道十二宫》(彩色石版画):是穆夏与F.尚普努瓦印刷公司签约后创作的第一幅作品。这幅作品最初的版本只是F.尚普努瓦推出的商业日历,即送给公司客户的公关品。后来对穆夏欣赏有加的《羽毛》杂志主编德尚看到了这幅画作,便立刻买走版权,转而用作《羽毛》杂志的附赠日历。凭借该杂志的名声和订阅量,《黄道十二宫》得以广泛流传,被公认为是穆夏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绘画作品之一。

去年拼图的是这幅:

《天主经》的封面和插图即是创作于穆夏最负盛名的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标志着穆夏开始在作品中加入他的精神哲学。该书于1899年12月20日在巴黎出版,共印刷510本。穆夏将自己对于《天主经》的理解通过他所擅长的艺术形式进行了诠释。

《摩纳哥-蒙特卡洛》(彩色石版画):为宣传法国铁路公司PLM(巴黎——里昂——马赛铁路公司)从摩纳哥到蒙特卡洛路线的列车服务,穆夏于1897年绘制了这幅作品。

《卡参之子》(彩色石版画):是穆夏受卡山·菲尔斯印刷公司委托制作的海报。

带有斯拉夫民族特色的一些作品:

而当进入到最后一个展厅,巨大的墙面上投影着《斯拉夫史诗》系列作品,甚至还通过AI让画中人物动了起来。《斯拉夫史诗》全系列有20幅画作,均为6米*8米的巨型尺幅,描绘了斯拉夫民族从史前到19世纪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具有纪念意义的20个场景,原作目前在布拉格国家美术馆里展出。

这个展厅一侧,是能在镜中映出的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的穆夏之窗。地面的镜子旁边竖着一个牌子说可以互动,我以为是踩在镜子上会对应有什么交互显示,但工作人员说并没有,互动就是指着地面上的这面镜子。我尴尬地笑了笑,但想想也没毛病,镜中照见的既是清晰的倒影,也是深不可见的每一个人需要直面的内心。

透过艺术家的作品、思想家的文字,我们欣赏着捕捉到的灵动、被沉淀下来的智慧,感受着“追”这个动作在流动的历史中一步步演变成时代的印记。我们也会常常寄期望于此获得某些答案或明示,但往往它们更像一面镜子,在与时间的交互中,让身临其境的我们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叩问自己,便是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一条必经之路。 瑙傚悗鎰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2479.html
杞浇鍒嗕韩鏈珯鍐呭http://www.guanhougan.cc锛岃淇濈暀鏂囩珷鏉ユ簮淇℃伅鍜屽師鏂囬摼鎺ワ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