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半条棉被》观后感10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9-22 08:07阅读:
泪目暖心的《半条棉被》观后感

——简谈影片剧本的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16日赴湖南考察调研,首站来到郴州汝城沙洲村,再提“半条棉被”的故事,强调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并对乡亲们说:“今天我到这里来,也是受教育”。总书记还走进了故事主人公徐解秀后人——村民朱小红家中。2019年6月,由潇湘电影集团领衔出品的电影《半条棉被》在汝城沙洲村正式开机,2020年9月4日正在湖南地区热映。作为我省“光影铸魂”电影党课首推影片,《半条棉被》自9月4日上映以来,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引发好评如潮。



电影《半条棉被》的放映,在全国观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有人甚至用“半条棉被,温暖中国”来形容其感染力。影片创作的原始素材,出自《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1984年重走红军长征路,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采访时的一篇真实报道。1934年11月红军经过沙洲村,临走时三名女红军将仅有的一条棉被剪下一半留给了借宿瑶家的大嫂徐解秀。这“半条棉被”,是红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印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缩影。提炼这个题材所表达的主题,应该说是不难的。难就难在怎么写才能感人。



剧中的那床棉被是影片的中心道具,更是影片主题表达的具象载体。但围绕它不能造就一波三折的矛盾冲突,也不能构成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怎么办?编剧匠心独具地用红军卫生部野战医院担架排排长董秀云带队追寻西行大部队作为行动线,以她途中寻找丈夫老韩作引子展开故事。然后用多次“闪回”方式,讲述她原本是一名童养媳,但未及成亲对方就发参加红军为由要休了她。她不愿意,自己也加入了红军队伍。老韩见到她后仍然坚持原意。不料韩母却带着有绣花被面的棉被来到部队,要他俩成亲。经上级批准两人喜结良缘,那床棉被也就成了婚姻的信物,有了厚重的意义。成亲后的新人不久又分开了,董秀云不知老韩是死是活,边行军边打听。这样的剧作结构,使看似散淡的故事情节,有了直接的推进力量而显得严谨。乡间的习俗、情趣、红军官兵间的兄弟情谊、幽默风趣等等,也都有了化开的空间,剧情也就不至于生硬干涩,而更多了人间烟火味。



结构的问题解决之后,编剧更多地把笔墨用于刻画人物。剧中女一号董秀云个性倔强泼辣,办事雷厉风行,情感细腻而又处变不惊。瑶家大嫂徐解秀也是个童养媳,与董秀云便多了共同语言。她纯朴善良但胆小怕事,看到红军秋毫无犯,不光帮她治好了孩子的病,还拿出棉被与她母子合盖,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挨户团的鬼伎俩,劝说丈夫明辨是非、支持红军。红军电台报务员廖小湘,属于小家碧玉型,聪慧善良,不善言辞。她一直默默暗恋着自己的师长,却羞于表达。当亲眼看到心爱的人牺牲在自己面前时,刹那间变得格外勇敢刚强。对其它几个人物,像女三号王木兰,党代表李知行等,也都注意了个性化、立体化的刻画。


该剧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十分注意细节描写。董秀云与老韩新婚之夜,那床棉被显眼地摆在屋里,老韩高兴地背起了董秀云,说是自己受伤时一直是董秀云背着,这下他也可以大大方方背一回董秀云了。简短的一个镜头一句笑话,就把新婚夫妇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红军离开沙洲村时,屋内一片静谧,董秀云掏出了剪刀。在特写和慢镜头中,棉被被剪成两半,其中一半递到了徐解秀手上。屋外,乡亲们全部出动为红军送行,每人都拿着鸡蛋和食物挨个默默放进战士们手中。之前有过误解的徐解秀丈夫主动为红军带路,送到山口。而徐解秀则在家中将裹脚布一层层揭开,把一双小脚伸进了水盆里放足,这寓意着在红军的影响下农家妇女的思想解放。红军行进途中歇息,篮子里的几只红薯在战士们的手中传递着,可是每个人都只是掰了一丁点儿。这些细节,大都“此时无声胜有声”,叩击人心,让人感慨万端。


《半条棉被》的剧本,前后共撰写修改了18稿,召开了50余次讨论会。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精心打造的做法,为影片的二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令人敬佩,值得称道。



作者:黄新心

湖南省广电局监听监看中心监评专家,一级编剧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967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