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苹果酒屋法则》观后感12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09-04 08:12阅读:
《苹果酒屋法则》观后感


看了《苹果酒屋法则》,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还是老电影好看,还是老美的老牌影星拍的电影好看。
是的,这部二十多年前拍摄的电影,好像并没有过时。虽然乍一看,好像我们读小学写作文时被老师批了离题扣了分一样。
规则下的现实
有关堕胎的内容,一开始就出现在孤儿院里,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还真不了解。那是1943年因为战争、人口出生率低、天赋人权的理想等原因,美国的“禁止堕胎法案”让很多女性苦不堪言。
法案的原则就是“生命优先”。可是母亲的生命到底重不重要呢?这个问题在电影一开始就成了拉奇和荷马之间的“师徒之争”。
拉奇医生年轻时也支持法案反对堕胎,他的父亲为了给他庆祝考上哈佛大学,帮他找妓女。乐极生悲,他因此染上淋病。为了治淋病,他培育了自己的淋病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然再吸入乙醚来抑制痛苦。每当精神不好时,他就需要吸点乙醚“提提神”。后来淋病是治好了,他却染上了“乙醚瘾”,从此成为一个禁欲者。
乙醚大概就是现在所谓的“听话水”一类的东西。因为这样的经历,拉奇看到许多女性因为各种原因死于“非法堕胎”,所以也改变了看法。
拉奇选择在一个偏僻的孤儿院里,冒着坐牢的危险帮女人们堕胎。如果不适合堕胎,就建议女人生下来,由孤儿院收养。
这项工作做了几十年,拉奇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常常资金不足。呼吸机是老式的,电影放映机也老是断带。人员更加不足,所以只能让大孤儿带小孤儿。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从孤儿中培养了一个徒弟——荷马。
荷马很有医学天赋。五岁就会听胎心,十六岁就能帮助痉挛孕的妇接生。他坚决不做堕胎手术,认为成年人应该自律,既然有了孩子就要生下来,就要负责到底。
拉奇和荷马既是师徒也情同父子,但却因为观念分歧造成感情裂痕。《苹果酒屋的规则》其实就是对采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比如不许上房顶喝酒;不许喝醉后睡在冷藏室;不许上工时间睡觉等等。
这些貌似与影片没有多大的关系,看似离题。所以,到底要不要遵守规则,是留给我们的一个问题。如果遵守别人给自己定下的规则,就肯定会失去自我;而要打破规则获得重生的自由和崭新的人生,则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一定的代价包括生命的代价。
苹果园的秘密
中尉把荷马带到苹果园。在这一片荷马眼里崭新的天地里,中尉和荷马一起飙车、看海,还给他介绍了一份在苹果园里的工作。
中尉去缅甸参加战争,他的未婚妻坎迪经常到苹果园找荷马。她带他去看电影,教他抽烟,去她父亲的海鲜港吃龙虾。这使荷马体会到一种家庭的温暖,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坎迪。
荷马亲自帮罗斯做堕胎手术。这个时候他明白了:有时候堕胎并不是杀死一条生命,而是挽救一个妇女的灵魂。
荷马比他的师父拉齐幸运,他在苹果园收获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救下了一个被规则束缚的受害者。
影片细节描写较为细腻。爱上了朋友的未婚妻,荷马感到很纠结,导演用许多镜头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比如在树林里他从背后抱着坎迪的那一刻,本该有所动作而他停了下来;在工棚里他和坎迪正在脱衣服时,他听到了外面传来的汽车回来的声音……
隐喻或反讽
影片中有几处地方表达了隐喻。拉奇在床上吸乙醚的镜头出现了多次,最后一次是拉奇死在床上,强调“乙醚瘾”难以戒掉,也隐喻不自爱留下的伤害是非常久远甚至会直到生命的结束的。
荷马来到苹果园的第一天,工头罗斯的女儿露丝就泼了他一身的水。这个隐喻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批判,让他被一盆水泼醒,说明他之前坚持的自律将在新的环境和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第二层是求救,因为露丝的父亲对女儿表面的溺爱,其实是不伦恋,露丝下意识地希望能从这种不伦状态中走出来。
在苹果园中,工头罗斯教荷马摘苹果那一段,也是一个隐喻。罗斯说摘苹果的时候,不要伤害到旁边的嫩芽,不然就会影响到第二年的收成。而正是他强奸了自己的女儿,导致露丝怀孕——他自己就是那个伤害嫩芽的人。这是一个反讽式的隐喻。
荷马从坎迪口中得知是罗斯侵犯的露丝。荷马跑去找罗斯论理,正在摘苹果的罗斯从树上下来,对荷马大声说:“没有人能侵犯我的女儿”“我爱她”。这里隐喻的是以虚伪的“爱”为名义的真正的伤害。
露丝离家出走,罗斯因为只是“想摸一下她的手”而被露丝用刀刺中“命根子”。罗斯临死前对荷马说“有时候必须打破一些规则,才能把事情做对。”这个隐喻其实也是在反讽“定规则的人不在这里,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欣慰和遗憾
影片中的一些裸露镜头并没有被粗暴地删掉,对这部电影艺术的呈现没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电影镜头下的孤儿院苹果园都是很美的。特别是孤儿院下雪的时候,苹果园苹果熟了的时候。摄影师的构图很美,不仅让异域风景扑面而来,而且也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没那么残酷和血腥。
对于结局而言,我认为影片中最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安排荷马跟拉齐告别——师徒之间最大的情分,大概就体现在最终的告别。
还有一个较大的遗憾就是,改编没有深入忠实于原著。
原著中,中尉一直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飞行员,为国家效力。他希望自己能驾驶着威风凛凛的B-24轰炸机对敌军的铁路、设施补给、桥梁进行打击。因为B-24主要负责对设施的打击而不需要伤害人,而B-25则主要对军队和军营发起进攻。
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中尉不顾家人的担心和反对报名参军。训练完成后他被派往印度——中国航线,途经喜马拉雅山和缅甸,缅甸当时被日本占领,他负责将补给送到中国,然后将军人从中国运到印度。那条航线就是战争史上著名的“驼峰航线”。
这位美国的爱国者在“驼峰航线”上飞行,来回约五百英里,需要七小时。他的飞机在三十五分钟内必须爬升到一万五千英尺的高空,气温、气流变化极大,十分危险。
后来中尉驾驶的飞机在缅甸上空被日本人击落坠毁,机组人员不知去向,家人们都认为他生还的概率微小。一个月后,机长和通讯员被找到,他们坠机后在丛林里一连五天没有进食,受尽蚂蝗、蛇、鳄鱼和老虎的折磨。他们耗时二十天才到达在中国的美军基地。
直到一年后中尉才有了消息,由于丢失指南针、跳伞仓促,他并没有好运气顺利找到前往中国的方向,还染上脑炎,身体下半身瘫痪、持续高烧。回到美国,中尉明白了苹果园所发生一切,但他还选择沉默并和坎迪生活在一起。
加上这一段十分刺激的战争历史,影片的深度和厚度应该比现在所看到的好得多。就营销而言,再拍一部大片进入中国市场,票房也肯定会大卖的。前提是,如果中美关系搞得好并且持续向好的话。
最后回到有关规则的话题。现实生活中,谁又能从既有的规则中逃离,然后又制造规则,最后成为规则的缔造者?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2666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