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11-01 09:37阅读:
次
《狼牙山五壮士》观后感
看《狼牙山五壮士》时,我总忍不住盯着屏幕里那些“不英雄”的细节 —— 不是教科书里写的慷慨赴死,是藏在坚硬铠甲下的柔软,像崖缝里钻出来的野草,悄悄挠着人心。
最难忘胡德林摸向口袋的那个动作。那是他们在山顶暂歇的间隙,鬼子的枪声还在山脚下断断续续响着。他背对着战友,肩膀轻轻晃了晃,右手悄悄摸进破军装的内袋,指尖捏出半块皱巴巴的粗布。镜头慢慢推近,我看清布角绣着个歪歪扭扭的“娘”字,针脚松松散散,像是没绣完就匆匆塞进了口袋。前一幕里,他还跟宋学义勾着肩笑,说等把鬼子赶跑了,要回家帮娘收玉米,“今年的玉米穗子肯定比去年沉”。可这会儿风刮得紧,布角在他指缝里打了个旋,他盯着那个“娘”字看了两秒,喉结动了动,又赶紧把布塞回去,抓起身边的石头,对着山下的鬼子狠狠砸过去。石头砸在树干上发出闷响,他却没看,眼睛望着山脚下的方向,睫毛垂下来,遮住了眼里的光。
宋学义的腿上中了枪,裤腿浸着血,走路一瘸一拐的,可每次战友想帮他背水壶,他都摆手拒绝,还把别人的水壶往自己肩上挪。后来子弹打光了,他坐在一块青石板上拆枪,手指抖得厉害。不是怕,是恨 —— 他把枪栓拧下来,往石头缝里塞,又把枪管往崖壁上砸,“哐当”一声,枪管弯了个弧度。他还不罢休,双手攥着枪管使劲掰,石头硌得他手腕发红,嘴里反复念叨着“不能给鬼子留一点”,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每一个字都裹着气。我在荧幕前,手心攥出了汗,忽然想起他之前说过,村里的房子被鬼子烧了,邻家大爷为了护着他,被鬼子的刺刀挑了。他那会儿没哭,只是咬着牙说“要报仇”,可现在拆枪的模样,倒像是把所有的疼都攒在了手上。
最让我鼻子发酸的是最后那几分钟。五个人站在崖边,身后的鬼子越来越近,脚步声、喊叫声混在一起,像催命的鼓点。身前是万丈深渊,风里裹着石子打在脸上,能看见崖底的松树晃得厉害。没有豪言壮语,马宝玉只是挨个拍了拍战友的肩膀,手掌落在他们背上时,轻轻顿了顿,像是在传递什么;葛振林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那半块“娘” 字布,塞给身边的胡德林,声音压得很低:“要是能回去,帮我给俺娘捎句话,说我没给她丢脸。” 胡德林没说话,只是攥着那块布,指节都泛了白。风把他们的破军装吹得飘起来,像是要把人往崖下拽,他们朝着山下乡亲们撤离的方向望了一眼,那眼神里有不舍,有牵挂,却没有一点退缩。然后马宝玉先跳了下去,接着是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个身影顺着风往下落,像五片被风吹走的叶子。
看完电影时,天刚擦黑,路边的路灯亮了,暖黄的光洒在地上,连影子都变得软软的。卖烤红薯的大爷推着车走过,红薯的甜香飘过来,我忽然想起电影里的风,想起那半块粗布 —— 他们不是不怕死,也不是不想家,只是他们知道,要是自己退了,山下的乡亲就吃不上热乎的红薯,村里的娘就再也等不到孩子回家收玉米,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暖的路灯。
现在我会想起胡德林笑着说“玉米穗沉”的模样;会想起那半个“娘”字;甚至看到校园里的红旗飘起来,都会想起五壮士飘在风里的破军装。他们从来不是课本里印着的黑白照片,是会偷偷想家、会疼得皱眉、会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普通人。这份念想不用天天挂在嘴边,却该记在心里 —— 就像记得那阵吹过狼牙山的风,风里藏着他们没说完的话,没回成的家,还有我们现在安稳的日子。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800z/33674.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