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5-01 08:12阅读:
次
《无尽的尽头》观后感
看了电视剧《无尽的尽头》前面12集,挺触动我的,特别是第1集。还有之前的电影《孤注一掷》和电影《第二十条》以及电视剧《底线》里面备受争议的辱母案,都是把关注点着重的放在了弱势群体上面。而电视剧《无尽的尽头》则是把这个弱势群体更具体化了——未成年人!
以上几部作品都挺让我久久难以释怀的,他们表现出来的关于人性的阴暗的一面都让我想到了在《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里面 丁元英在与芮小丹探讨文化属性时、丁元英说的一句话:“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 “对于不能以人字”,什么是人?这得有一个标准吧!然而这个标准对于不同的人群是不一样的。就像是往行李箱里面装东西,不同的人 装进行李箱里面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第一集里面在法庭上,黄家旺最后对林之桃的那个笑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后面在少管所玩击鼓传花时,黄家旺也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电视剧《无尽的尽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1集里面在法院开庭前,律师李道然最开始表现出来的轻松、不在意;之后与被告人父亲的眉来眼去;最后在法院门口林之桃和李道然对话的其中一小段,林之桃说:“......你是个律师,不是个演员 李道然......”(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李道然回答说:“......工作不同,立场不同......”。“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 这句话对于“李道然”同样是适用的。请注意,李道然把法律的捍卫者看作了是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不是事业,或者不是更高层次的信仰。那很自然的,就有了立场的不同。他需要最多的去赢下每一场官司,向老板或者雇主证明自己物超所值,进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无关对错、无关正义与否,只有利益。立场不同,所思所想也就不同,最后的言行也就跟着变形了。
当法律成为权力的傀儡,人性中的贪婪、冷漠与投机便会被制度性释放,最终形成“恶的共生体”;当制度全面溃败时,人性之恶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必然的生存法则。不过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都是生活在阳光底下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自我准备、自我提升的空间与时间。
个人觉得这部电视剧对于家庭教育挺有深远意义的。至少在面对“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和事”时,一是 我们要有自己的底线;二是 我们要有自保的能力。但前提条件是,孩子需要先知道并理解这些。比如自己去4S店看车或去售楼处看房时,自己是否会跟着销售随波逐流(被销售忽悠),就在于自己在进入4S店或售楼处之前 是否做足了功课!人性的恶是不确定的、没有底线的,就像是掉进了一个无尽的黑洞,只有无尽的坠落感。从某个视角来讲,法律的光环是无法照进这样的黑洞的,法律是需要眼见为实才是有效的。对于人性的恶,很大概率法律是无能为力的。那么,你想让自己的孩子陷入这种无知的、恐慌的、无助的、卑微的无尽坠落感吗?所以,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自救,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救世主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自己。
站在漫漫人生路几十年的视角来看,父母永远不会也永远不可能是孩子的全部,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母的伟大 就在于可以尽早地让孩子独立”。父母的过度保护就等同于是一种谋杀。还记得电视剧《知否知否》里面小秦氏试图对顾廷烨的捧杀吗?这里面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有意或无意,对于没有认知能力的人 都不会影响那个最后 最坏结果的实现。
家庭教育不是无菌室,而是免疫舱:《无尽的尽头》的价值,在于撕开温情脉脉的社会假面,暴露出人性与制度的病灶。对于家庭教育而言,与其徒劳地将青少年隔绝于阴影之外,不如将其转化为“社会疫苗”——通过剧集中的极端案例,提前激活孩子的道德判断力、现实感知力与危机应对力。唯有如此,青少年才能在未来的试错中,以更小的代价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成人礼。 人教人 教十几次,可能没有什么效果(说教);事教人 经历过两到三次,可能就会有肉眼可见的效果了(行动)。
因此,建议父母们摒弃之前的命令、打压、忽略的教育理念(要知道全中国就只出了一个郭麒麟),转而换成引导、激励、陪伴的教育理念,如果你是想对自己的孩子好的话。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31424.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