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影视剧评说 >

《扫毒风暴》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8-22 09:05阅读:
《扫毒风暴》观后感


《扫毒风暴》还是一部很好看的剧。



该剧精心营造了一种浓烈的时代氛围。观看时,那种野蛮、无序、破旧却又勃勃生机的90年代气息扑面而来,这与秦昊宇宙——《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有一脉相承之风格。




这几年犯罪题材电视剧,很多都是把时代背景放在90年代到世纪初,我想了下,这可能跟审查有关。也有剧本创作上的考量,毕竟以前没那么多摄像头,侦查科技手段没那么丰富,戏剧的冲突空间会更大一点。



相比于《漫长的季节》中的颓废、破败《扫毒风暴》在怀旧的基调上,更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希望。



我们国家从90年代艰难走来,在新世纪迎来经济腾飞,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有效的社会治理。尤其是严打行动,这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安全基石。而缉毒作为这当中最危险、最艰巨的工作一之一,其意义远超普通人的想象,这点必须向缉毒警察们致敬。



回到这部剧。



先说说优点



这部剧的摄影很出色,镜头语言十分丰富,叙事效率很高。



《扫毒风暴》第一集就很惊艳,完全是电影级别的场面调度。镜头从一辆行驶的摩托车开始,以关键道具——树枝开场,镜头摇到阿胜家,结合后面剧情,这几个镜头一下子就把本剧的关键线索全部串联起来,也制造了戏剧上的悬念。



婚礼的那一场的调度,有点《教父》开场的意思,人物出场井然有序,交代的也很清楚。卢少骅的第一次露面还有个长镜头的调度,婚礼现场人多,且各有分工。这个长镜头的拍摄还是费点功夫的。



孙浩饰演的海关科长几场戏也很精彩。从女儿婚礼上威风八面的座上宾,到单位大会上战战兢兢的科员,这种权力位阶的对比,很能说明小权力就能撬动大利益,也不妨说是另一个角度的时代特色。



此外,这部剧的摄影画面饱和度很低,使得很多场景呈现青灰色调,配合服饰、街景、招牌等,很好地营造了时代氛围,既还原年代感,又增强叙事真实感。



剧里还有很多手持镜头,去模拟一种摇晃质感,很能反映人物心态,也强化毒品危害的混乱感。



另外,这部电影道具的运用也是很有效的,像是开头削尖的榕树枝,既有个营造悬念的奇观,又在剧情上也把关键人物全部串联在一起。还有林强峰的茶包和放着烫水的白瓷杯,我觉得把缉毒警察的那种效率、紧迫感一下子体现出来。喝功夫茶和喝茶包,毕竟是两种处境、心境。同时,林强峰经常紧握着茶杯这个动作,也展现出他从一个卧底回归本职的那种心态及不安全感。



表演上,秦昊中规中矩,段奕宏虽然有些浮夸,但也赋予了这个人物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部分角色人物还是很出色的。



刚出场的孙浩,饰演的海关黄科长,在出场时间不多的情况下,把商人的保护伞、职场中的下级、怜爱女儿的父亲几种身份切换的很丝滑,让人代入感很强。


而卢少骅的师父,表演上很令人动容,也是我最喜欢的。



如果说,这部剧是中国版的《绝命毒师》,我倒觉得邓师傅与老白要更像一些。老白之所以成为绝命毒师,不仅仅是得了癌症,也不仅仅是为了家庭。五季看过来,他完全是一个在中年危机掩盖下“壮志未酬”的理想主义者,或者说他在制毒的过程中找回了真实的自我。



邓师傅是工厂里受人尊敬的老专家,专业能力强,兢兢业业一辈子,临退休,连老伴的手术费都凑不够,他的现实处境和心理状态,要比卢少骅走上犯罪道路,来的要自然。



可惜戏份不多,比较功能化,成为卢少骅第一个难关的掩护了。



这部剧还有一个惊喜,那就是我比较喜欢两个历史剧的主演——《雍正王朝》“十三爷”和《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完成史诗级会面,有点“秦琼战关公”的意思。



再说说缺点



这部剧通过摄影、美术和各种细节所营造的时代感,一直被演员的台词和部分细节处理所破坏着。



部分台词很明显是偏北方的,哪怕都说普通话,或者以南方的特色方言为主也行。



可这部剧的语言没有个系统,国内国外、南方北方,大家各说各的,没什么讲究。



如果在确定语言基本地域属性的情况下,部分人物夹杂一些外地口音,这个很正常。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很破坏观感了。这不是《士兵突击》,部队本来就是全国各地来的,各有各的方言很正常。我忘了30几集的时候,连西红柿打卤面都出来了,南方吃这个少吧。



叙事上,前几集给我的惊艳感,并没有持续到最后,大概就在卢少骅离开西港以后,剧情就差了些,戏剧张力没有了。



我认为这种转变的原因,是电视剧叙事视点的问题。



传统犯罪剧一般是以警察或毒贩为主视角展开的,比如2024年底的《我是刑警》,就是以刑警的角度去剖析案件,这种模式是比较容易走入人物心理,增强一定的悬疑感。



而该剧采用的是第三方纪实视角。



好处在于能够展开较多的剧情,避免对毒贩或警察的片面刻画,而是呈现了多方势力复杂博弈,使故事更具真实性和深度。



但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叙事视角不统一、角色立场模糊或情节逻辑断裂等。



比如秦昊这个人物脉络,就不是特别清晰,作为本剧绝对主角,他应该是最出彩的那个,但他的戏份被分解的支离破碎,存在感不足,人物心理挖掘很不够,使得这个人整体显得很单薄。




在警方、制毒者、毒贩等多方势力之间频繁切换时,缺乏清晰的过渡或主线引导,导致观众难以代入核心视角,也难以找到一个稳定的情感锚点。



部分支线剧情过度展开,导致主线关键信息被弱化,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表演上,本剧的两大男主角,一是段奕宏和秦昊,对手戏少了一些,在表演上双方没有形成很好的的化学反应。



秦昊稳扎稳打,还是符合期待的,就是层次感差了些,当然这个不一定是表演的锅,而是编导的锅,也有可能是审查的锅,一个反派不太好散发出太大的魅力吧



而这样一个有点写实风格的电视剧中,段

奕宏的表演就有些格格不入了。



同样表演警察,段奕宏在《烈日灼心》里面就收敛许多,有属于这个职业属性的问题。



到这部剧里就彻底放飞自我,比里面贩毒吸毒的都high,我觉得这种风格化的表演方式并不契合剧情。



上次给我这种不搭的感觉是《狂飙》里面的张译。



不知道是导演的要求,还是导演提不了任何要求,演员完全自我发挥。他在《士兵突击》也有类似的表演方法,之所以行之有效,主要是这部剧本身就是个打破常规的剧,他的风格化表演一下子就把一个群体的特殊性建立起来,也十分生动。



但有的表演你用一次就是标新立异,同质化复制到其他剧,就是偷懒了。



而且,他饰演的这个缉毒警察不是太讨喜,现实中要是碰到这样的同事和朋友,其实会非常累,因为你跟他无法正经说一句话。



他的很多判断是靠直觉,有点上帝视角,这个有些削弱这部剧的现实主义特性。



此外,这部剧对于段奕宏的情感描述有点暧昧不清,跟我看《烈日灼心》的感觉一样,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



这部剧一大败笔还有音乐,音乐审美确实有点差,那些插曲并不好听。我更无法忍受的是,这部剧有好几次,段奕宏坐那发呆,一边放着音乐,一边回顾电视剧之前的片段,还以为是电视剧结束了。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32766.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