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8-26 11:45阅读:
次
《大医》观后感
第二十六弹
一大早吃早饭的时候把《大医·破晓篇》听完了,听得我嗷嗷哭,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好哭,不光是因为峨利生医生的去世,还有他去世前对孙希吿解似的交代,以及对“苍生大医”的吟诵。也可能是一大早起来整个人还比较情绪化,后来我再看这段,也没有想哭的冲动。所以看书真的可以带来一些奇妙的体验,其实一开始我是没想写观后感的,甚至都有点看不进去,那我就从头说起吧。
缘起
其实在年初看完《十日终焉》后,时不时就陷入书荒,虽然到现在也又看了20多本,但也弃了有十来本了,而且大部分看的都是小体量的,以及一些社科类的。在此也勘误一下,上一篇观后感把《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书名写错了,多了一个“界”字,而且因为当时发现一个别的错误进行过一次修改了,就没法再改了。。。
再说回《大医》,这本书我应该是在去年就尝试看过,然后又陆续尝试过至少四五次,上一次都已经看了快三分之一了,还是弃了去看了别的,而且上次弃了后居然去把《涅朵奇卡》看完了,也算是终于看完了另一本常弃之书。然后就在最近,终于看无可看的情况下,还是再次翻开了这本书。这次一口气看完了上部,下部已经在看了,所以先来把《破晓篇》的感悟写上一写,《日出篇》看完再来补充。
这篇观后感会有些不一样,我准备只讲讲对我很有触动的点,从我一次次弃书也能看出来,这本书的故事和人设其实没有很吸引我,但是马伯庸的底子是很扎实的,就算是我不感兴趣的题材,也能随着文字慢慢看进去了。
《大医·破晓篇》的感悟
这本书的故事主要是围绕着三个出生于1892年的年轻人开展的。这也是很触动我的一个点,正好是我出生前的100年,三个人的相遇在1910年,算算年龄大概是我上大学的时候。虽然有点勉强,但也是能有共鸣的。
按照出场顺序,方三响、孙希、姚英子,听名字就知道是两男一女,写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配置有点哈利波特的感觉呢。到这本结束为止三个人还没有什么情感纠葛,但不保证《日出篇》会不会有,希望不要狗血。方三响是日俄战争的东北孤儿、孙希是被托付给驻英官员的原广东大户人家的孤儿、姚英子是妈妈生她时候去世了的上海烟草大亨的独女。他们三个因为各种原因相遇在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做实习医生,共同见证并经历了那战火纷飞的混乱世道。
书中他们更多是关心和救人相关的事情,水灾后的难民救治、鼠疫救治、战地救援等,但有一句贯穿始终的话“你不去关心时局,时局也回来关心你”。这本从1904年讲起,但主要讲了1910和1911这两年间发生的事儿。虽然这是一篇关于医学的故事,里面也讲了很多救人的内容,但最触动我的点,并不是跟医学直接相关的。
当我真的要写下去的时候,突然发现,还是得从三个主角作为切入点,而这三个主角,似乎对应着“真、善、美”,也是写到这儿我发现了那种我一开始或者说一直以来对这本书隐隐的排斥之感的来源,因为作为灵魂的三位主角,在灵魂层面太完美了,虽然作者也给他们了或软弱或直楞或冲动的毛病,但是太刻意了,也太薄弱了,掩饰不住他们由内而外迸发出的灼灼圣光。但,或许也是作者有意为之,毕竟若非如此,怎能称为【大医】。他们三个就是千千万万个纯善美好之人的化身,而且作为亲历者,也承担着是我们读者眼睛的旁观者这一角色,所以有时也显得有些孑孑而立了,倒是可以理解了。
方三响·真
老方,又被其他两人戏称为“蒲公英”。源自孙希援引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句“人一旦有了自尊心,就会变得像蒲公音一样敏感,你吹一口气,它就炸了”。我觉得这个比喻真的很形象,这个名字又带着一丝俏皮可爱,在起外号这方面,也可以有这么诗情画意的嘲讽啊。。。
他真到什么程度,即使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也不会说谎,顶多是不吱声,或者说些别的实话。他的词典里没有“虚与委蛇”这个词。不懂变通、不善交际、一根筋认死理儿,好在冲动但不莽撞,且有头脑有担当,所以反而能给周围人很大的安全感。他身上的故事就不展开介绍了,给我带来触动比较深的一点是,他和萧钟英的一段对话。
老方在革命者眼中看到了救亡图存的希望之光,辛亥革命后,虽然作为中立的红会成员,但他还是想多帮一些革命军,就留在了革命军的前方救治伤员,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却看到了革命军内部也是派别纷争、各怀私利、互相攻讦,跟那个腐朽朝廷没什么区别,大敌当前却像一盘散沙。此时汉阳革命军的败局已定,把他的旧友也是革命党人萧钟英派来死守,其实也就是派来送死的。
老方问萧钟英“可是,值得么?”
萧钟英接下来的回答也回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问。就节选部分原文放在这里。
长江这一段的水文极其复杂,水下暗礁沉船、滩岸曲折极多,以致潮涌不定,难以捉摸。倘若我们把眼光放高、放广,那么会看到什么?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是自西向东一往无前的汹涌流流向,任凭河道如何变化,任凭暗流如何汹涌,这个浩浩汤汤的大方向,却从未改变,也无法改变。
大江如此,大事业亦如此。你若是无限凑近细看,自然会看到诸多混乱、诸多逆流、诸多无法理解的荒唐事,但不能因为这些瑕疵,而否定大势之所趋。且看法国的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还有日本的倒幕维新,考究细处,哪一家不是浊流滚滚;但考究大势,哪一家不是蒸蒸日上?革命从来不是几个圣人搞起来的,它总是泥沙俱下,却也鱼龙混杂。譬若大大江东去,须观其大势可也。若只因为这些小事就灰心丧气,岂不成了盲人摸象,不见全体了?
共进会与文学社争权夺利又如何?同盟会与立宪派互相嫌弃又如何?湘鄂龃龉频生又如何?无论哪个派别都要反清,都要改变这个老大帝国的腐朽体制,人人皆有这样的共识,即所谓时代之潮。潮流不可逆,人心亦不可违。
我今天与方医生说这么多,是希望你对这个国家不要轻易失望。一时的返流暗涌、些许的腌臜龌龊,都终究阻不住大江东去——所以你问我这么做值得吗,我的回答是,值得。
集体与个体,时代发展与个人感受,始终矛盾却又对立统一。一些问题本身就是答案,一些答案也并不能解决问题。但人可以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判断,自己的选择。是要一根筋两头堵的别扭,还是正反面皆是钱的知足常乐。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像鸡汤似大饼一般的言辞,虽然神叨,有用就好。
孙希·善
孙希,看起来是最聪明其实是最傻的一个。能从蛛丝马迹中揪出一桩阴谋,能在战地同时做两台外科手术,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英俊的外貌到哪都引得周围的姑娘们一阵躁动。但他却也弄巧成拙让自己从伦敦“沦落”回故土,被迫成为偷账本的“间谍”,也始终不敢直面自己的感情。。。尴尬的时候他会说英语,压力大的时候会自己抽根烟,但面对朋友的困难他总有解决办法且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遇到病患他总能不顾一切施以救援。
他的老师峨利生医生对他的两次评价非常精准。他说孙希别的都好,只有两点缺点:顺从无从抵御的压力,回避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当他放弃回到英国的机会也要坦白一切帮老方的时候,他已经克服了这两个缺点。他的唯二缺点,也是我众多缺点中的两个,我也会努力克服的。
这本书把我听得嗷嗷哭的地方,也是峨利生医生临终前与医生的对话,其中有一段是他对孙希的肯定:你有一双稳定的手,更重要的是,你有一颗善良、悲悯之心。勇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用这些基本品质化合而成。我之前在《盗墓笔记》的观后感中就探讨过何谓“勇敢”,感觉这段描述跟我的想法虽然没有一个字一样但就是很有共鸣。然后就止不住的哭起来了,后来跟小明聊起来,我觉得是因为自己失去了勇气所以哭的,是的,失去,曾经有过。
姚英子·美
英子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我之前几次放弃这本书的最大原因,不管不顾的嚣张跋扈,闯祸精,热爱尝试新鲜事物,小小年纪就敢开汽车,还制造了上海滩第一起车祸。但是人家有钞能力、后来车也开得很好、还非常美丽。可以说是集合了我的缺点和没有的优点,你说气人不气人。主要是在她身上有太多有钱人家大小姐的刻板印象了,但她做很多事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就。。。又气人又说不得,关键是美丽又有钞能力!!!(还不是嫉妒人家。。。
嫉妒一个纸片人也是没谁了,但经常看着看着书,里面的决定就不再纸片了,起码情感上感觉他们更加鲜活了。
在她身上也集合了更多话题性,关于女性的觉醒,她对妇产科的深入研究,包括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推动。虽然她曾经差点死掉也要救助一名孕妇最终孕妇还是死去了,曾经要献出自己来救助伤员、曾经在对人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转移灾民差点身败名裂、曾经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次身心受挫的场景。。。但她每次都是尽全力把事情做成做好,且在下一次遇到危险情况时依旧义无反顾。她没有被吓到,反而越来越冷静、越来越强大,她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有进步,在情绪把控上有成长,始终坚持真理、救死扶伤、斗志昂扬、英姿飒爽。写着写着发现,也还是很喜欢英子的。
其实他们三人都是美好品质兼备的,英子也真也善,孙希也真也美,老方也善也。。。老方美不美的存疑吧。
写到这儿的时候,第二本已经看了一半了,第二本的叙事风格跟这本不太一样,时间线拉得更长,不是线性叙事,而是着重讲述一个个关键节点发生的故事。他们三人也来到了30多岁,跟30多岁的自己更有共鸣了。更喜欢英子了,可以为了事业坚定地放弃感情,也可以为了事业和感情坚定地放弃财产,太潇洒了,我辈楷模啊。
——20250820
《大医·日出篇》的感悟
周末把《日出篇》看完了,整本书就都看完了。这本书的故事线很长,从1913年一直到1950年,这30多年间他们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分别,各自被裹挟进了不同的漩涡,挣扎着坚持和坚守。
老方果不其然地入党了,而且人也更沉稳机灵了,没想到这两个词可以同时用来形容他,经过延安的洗礼,他为心中的困惑找到了答案,也为自己找到了信仰和方向。
他们三个也没有陷入狗血恋情,主要还是英子坚定地以不婚明志,致力于终身献给医疗事业。老方后来有了儿子并以“钟英”命名,纪念和缅怀他的老友。孙希可以挺惨的,他心里是一直喜欢英子的,英子也喜欢他,但英子发愿在先,后来他的两段孽缘在后(我都不想提那两个名字),也是给他折腾够呛,手废了,人倒是接地气了不少。最后他被迫登上那艘去往台湾的船的时候,我可能比他还要认命了。也许是出于不忍,作者用了近乎魔幻的笔墨,把他救下了船。
最后的最后,他们三人在外白渡桥边看着日出,惊讶地补齐了近50前,将三人宿命牵扯到一起的那次,从伦敦、到上海、再到东北的电报传递。没想到认识这么多年了才发现,他们的联系比第一次见面还要再早6年就开始了,然后羁绊一生。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了解了很多那些年的真实事迹,很受震撼和感动。书中的一些人和事儿也是融合了一些真人真事,而且限于字数很多人和事儿没有提及,也希望读者能够以此为出发点,多去了解那些拯救万民的“苍生大医”。
整体来说这本看完后没有上一本那么激动,可能是对这段时间的苦难历史学习得更多,也可能是作者用了太多巧合和刻意去制造戏剧冲突,来以点带面地表达很多情绪。就是情绪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感觉,每个人的每段故事都是在解决一个棘手的难题,偏偏还都解决了。虽然我们也希望如此,但是总觉得少了些留白,回头看去全是高光,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还有陶管家与侵略者的国仇家恨、方三响的复仇、救护农跃鳞、英子护送百名战士遗孤转移、曹主任的舍生取义。。。想要写有感触的点,竟是要摘抄全文了。
一些摘抄
在这儿摘抄一段书中多次提及的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第一卷中的一段话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32829.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