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浅析《流浪地球》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1-01-28 10:34阅读:
科幻灾难电影叙述伦理与艺术分析
                            ——浅析《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以中国首部科幻灾难电影吹响胜利的号角,它通过难得一见的高水准特效将一股硬核科幻的气息带给了观众。“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载入中国电影史”、“比肩好莱坞”等赞誉成为《流浪地球》的最新标签。

一、《流浪地球》的技术制作与实现
      好的故事设定,需要与之匹配的宏大设定的工业水准。《流浪地球》种种美誉的背后,是制作团队的艰难摸索和精心打磨。很多人对“工业化”的认知都简单地限定于特效质量上,即“视觉冲击感”。但工业制作水准实际上是一个贯穿前期、拍摄、后期的大概念,渗透在电影各个环节之上。

     《流浪地球》拍摄前期,剧组便制作了3000余幅概念设计稿、8000多张分镜,未来100年的编年史和国际性法规《流浪地球法》,提前在纸上演绎成型。一万件服装道具和十万平方米的电影实景制作也提前准备就绪。拍摄过程中,涉及大量演员,他们所有动作都需考虑后期的配合效果。而后便是后期特效的精心制作。《流浪地球》未删减版片长138分钟,每分钟60秒,每秒钟24帧,等于一共是19.9万帧。其中特效艺术家需要在软件上创作对洪水场景,所有动画、阴影、灯光道具/皮肤系统、硬表面建模、外观、修饰、头发模拟等逐帧渲染,工程量极大。著名特效公司MacroGraph承担了《流浪地球》中约500个特效镜头的工作,主场景包括了引言、济宁补给站、遇见王磊、上海中心、洪水、马尼拉补给站六个场次,投入了超过300台服务器的渲染农场,近九个月才完成场次搭建。

      种种数据的背后,是导演郭帆、编剧龚格尔以及所有幕后工作人员付出的前所未有的努力。在有限预算下,演员吴京零片酬客串全电影并参与投资,导演启用大部分新人并倒贴身家等方式,集中财力保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科幻视效,成为华语电影工业化的见证者,给不自信的观众和电影市场打了一剂“强心剂”。

二、《流浪地球》叙事伦理与技巧
    《流浪地球》通过整个世界科幻史上足够新鲜且顶尖的世界观,讲述了在不久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耗费2500年和100代人,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流浪远方、寻找人类的新家园的故事,以独到的表达技巧抒写了其内在的基本伦理。

(一)塑造英雄形象
      不同国外“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流浪地球》中采用中国式的团结和合作,完成了拯救地球的任务。无论是电影中设立的联合政府、国际空间站、行星发动机,还是地球偏离航道后,全球各国150万球员人员拼搏牺牲的宏大叙事,都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5亿人为了“让地球和人类活下去”这同一个目标,集合成一个名为“地球人类”的集体,来思考命运的问题,来争取物种的生存。

(二)演绎人性情感
      电影将科技与人类情感的矛盾无限放大,当灾难来临时,通过描绘人性对比冰冷的科技,传达人类独有的希望与爱。《流浪地球》的强大之处在于,影片设定虽然在科幻世界,却都能对应到现实中的人,故事节奏与每一步情感的升华和释放都难得的恰到好处。小人物在看似无力抗衡的巨大灾难前的殊死抵抗中,父子情、友情、兄妹情、爷孙情、家国情和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爱,似乎都能在电影中找到影子。因此,这些特点鲜明的小人物最终将情感能量汇集并一同传达给观众,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三)叙事的艺术技巧
    《流浪地球》采用了双线叙事,一条是以刘培强为主的领航员空间站线,另一条是以刘启为主的地球救援线。两者通过人工智能moss实现双时空对话与行动,推动情节发展。还采用了插叙方式追溯记忆,使故事更完整,情节更合理。除叙事方式外,电影中的重工业美学风格也吸引了大量受众注意力。极具质感及未来感的高科技防护服、炫目的特殊道具和酷炫的机甲构成了独特的“流浪美学”。辅以灾难电影中独有的大场面的破坏美感,给与观众一场视觉盛宴。

     传统科幻灾难电影类型化叙事的基本伦理主要以塑造英雄形象、演绎人性情感和添加“好莱坞元素”为主。但《流浪地球》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视角和表现手法,更符合中国叙事伦理及思维方式。

三、《流浪地球》文化符号及意义
      一部成功的电影不仅以表象内容取胜,贯穿影片的文化内涵、价值观、世界观更值得思考。《流浪地球》是以未来为背景,探讨科技发展、人类生活、灾难中的人类社会抉择和个人情感表达,坦诚表达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描绘浓重的中国色彩。

     《流浪地球》便以春节开启故事的时间线,穿插兔女郎、打麻将和舞狮子的市井场景和麻辣零食、蓝白运动校服等系列中国符号,织罗出了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每一个象征符号都使观众迅速产生代入感与文化认同感。

     正如三联生活周刊在一文中这样点评:“多年来,我们已经看了许多像《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星际穿越》这样一些优秀的作品,但却是第一次在赛博朋克风格的地下城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和文化元素,并在一场关于整个地球的生死存亡救援行动中,不断寻觅并发现自己的家乡坐标。哪怕是那句被许多人批评出现太多的‘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开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也因为文化语境上的认同感而一时间成为了互联网上的热门。”

     全球灾难到来之时,人们不是选择独自逃离太阳系,而是选择对家园不弃不离,带着地球一起流浪。选择的背后是中国人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价值观和家国情怀。这种集体英雄主义和故土情结是专属于东方文化的一种深深扎根灵魂里的执念,足以深深打动国人。同时,制作团队在电影中每一个细节都表现了用心与诚意。无数救援队奔赴各地重启行星发动机和CN171-11救援队在奔赴杭州途中力战冰塌雪崩等顽强抗争正如1998年抗洪抢险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大救援场景;韩朵朵发出最后求助信息后,各国救援队陆续到达帮助中国救援队对接撞针,其顺序就是按照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队到达的顺序排列的,日本、俄罗斯、英国...这种与自然斗争的精神和对援助的感恩之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深厚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的结果。

      最后,《流浪地球》全程都在诠释着希望的力量。“希望,是这个时代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这句话首位呼应,却在最后爆发出催人泪下的力量,穿透银幕直达心底,帮助被“丧文化”绑架的年轻一代人找到生活的新方向。
因此,具有正确价值观的科幻灾难电影不仅可以传播科学知识、国家文化,使人尊重科学、笃信科学并献身科学事业,还具备着更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有力的批评社会、反思警醒现实生活并促进社会发展。

    《流浪地球》自公映以来,硬核科幻的作品底子、电影工业的历史性突破、大片特有的史诗感、考究瑰丽的画风以及家园希望的中国元素等,让该片一经放映就口碑炸裂。但随着原著党不满、科技爱好者质疑和一些娱乐事件的风波,《流浪地球》多次卷入舆论漩涡,毁誉参半。就电影本体角度分析,《流浪地球》美中不足的是故事层面上确存在一定的叙述问题和破碎感、后期重配的台词与口型不匹配、众多人物塑造模糊等,却也达到了最高科幻水准,颠覆了好莱坞的套路,塑造了中国式的“科幻浪漫”,以承载共同的情怀的象征符号传达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如《纽约时报》等的传统媒体评价到:“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流浪地球》预示着中国科幻电影的新黎明,为中国电影界亮起一束光,至于光通往何处、持续多久,都要根据受众市场、制作水平和文本内容等因素共同决定。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221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