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奥本海默》|浅谈我和朋友们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11-03 07:46阅读:
《奥本海默》|浅谈我和朋友们的观后感

一部冷静而震撼的传记电影

考完教师资格证笔试的第二天,我就马不停蹄地赶往电影院。《奥本海默》刚上映那会儿我就很想去看看。虽然我不懂物理学,也不太了解原子弹,但是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一种很“通俗”的震撼。作为一部历史传记类的电影,它没有想象中那么跌宕起伏,甚至更类似于一种缓慢的冷静叙事。三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并没有让我觉得疲惫,更多是让我体会到一种渐入佳境和茅塞顿开的感觉。


我想要聊聊这部电影,因为我发现周围同样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对电影的理解和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这是一件有趣的事,不同于大家看过一个电影后要么认为是烂片无疑,没有回顾和讨论的意义;要么认为就是一部简单的故事性电影,即使拍的不错,看过便也就过了。在那三个小时中我也进行了反复的思考,除了视听上的震撼,更多来源于我从第三视角琢磨人物的心理、情节设置的意义和镜头切换的暗示。其实想要大致理解这部电影并不难,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影评早就纷纷扬扬,又或许大多数人也就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看电影,至于后续评说自然也不置可否。至于说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不得不承认我们需要对相关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否则很难跟上电影的节奏。

电影 · 看点

这部电影涉及了很多历史人物,应用了各种专业术语,还毫不避讳地展现了科学争论、政治博弈和人性交叠,镜头语言非常丰富,台词也饶有深意。无论是长篇、快速的对白还是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都具有深刻的敏锐性。倒叙和插叙手法的运用也在电影中分明地并行着,多重情感的轴线围绕奥本海默这一核心人物延伸。我认为从中可以提炼的论题可以包括:科学与政治、发展与毁灭、两难的道德困境与残酷的战争现实、智慧的创造和人性的挣扎等等。可以说,这其中没有一个论题是可以轻松得解的,因此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真的太多。

我简单地“采访”了我的三个朋友,她们也都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感受。我提出的五个问题也是我在看完电影后反复斟酌的。我们学习不同的专业,我很好奇如果大家站在自己的专业视角来看,会不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很感谢她们愿意拨冗回答我的问题,以下是对她们的回答的分享。

Q1:你觉得电影中印象很深的片段是什么?

佩蕾特的奶罐子

看到这个问题,脑子里会闪过无数很精彩的片段,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原子弹爆炸后静默的30秒,但这是一种视听上的震撼。而奥本海默被审讯时,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奥本海默几乎全裸地出现在镜头前,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这个镜头把那种毫无隐私、毫无尊严的状态呈现了出来,这是一种视觉、听觉、心灵上的三重震撼,有一种感情可视化的意味,这场审讯会也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历史人物——苏格拉底,雅典法庭判决了苏格拉底肉体的死亡,这场听证会判决了奥本海默政治生命的死刑,他们两者的共同遭遇都彰显了科学与政治不可调和的矛盾,政治是永远的博弈,与政治挂钩的,没有纯粹的科学,这是我印象深刻的镜头,不仅是因为它带来的视觉、心灵的震撼,更是因为它带来的深刻的隐喻和反思。

一个是原子弹爆炸的时候,另一个是当一群科学家在讨论研究原子弹的时候。因为我们作为身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没有什么机会见到真正的原子弹爆炸,其次是感觉这群科学家头脑风暴和钻研探究问题的过程很不同凡响,真的非常厉害。

来杯冰美式

邓灿

奥本海默与海蒂骑马驰骋山间的片段,尽管现实、欲望与伦理道德等掺杂此处,但我更多地感受到画面与我内心深处超脱世俗的浪漫主义的共鸣。规则制约人的行为,同时又以别样的风情吸引人打破规则。

Q2:以一个社会学/英语/化学专业学生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的话,你觉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佩蕾特的奶罐子

(社会学)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讲讲:一个是哲学的角度。之前看到过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叫圆形悖论:在方块的宇宙世界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圆形,也没有π这个数字,他们无法通过绘画画出圆形,因为每当绘画圆形时会出现圆形坍缩,使得他们每次画出来的圆都是一个方块。究竟是谁定义了科学,是谁定义了文字,在方形的世界里,是否我随意绘制一个图案,将它定义为圆形,它就是圆呢?人类的博弈在宇宙的广阔之下显得渺小无意义,在宇宙的宏大面前人类一败涂地。另一个是宏大理论的角度:宏大理论是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提出的,它有三个关键点:1、社会系统建立在共同价值上;2、社会有结构,因此有规律;3、维持社会均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社会化,二是社会控制,如果其中一种失效,都会导致社会失衡。显而易见的,人类社会的运转依托的根本力量就是社会控制,在我看来社会控制狭义上就是政治博弈,这就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人类社会保持运转离不开政治博弈,政治博弈是险恶的,牺牲部分人利益的,想要保全人类社会运转和杜绝政治博弈是完全不可能的,在历史进程中必然会有人的牺牲,这就是所谓的殉道者。网上有很多评论说奥本海默是“殉道者”,我不这么认为,殉道者是为了人间大义奔赴死亡的人,而奥本海默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去“殉道”,这不是真正的殉道,这只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

电影中还有提奥本海默的情史,和琼发生一夜情,并且在和(名字记不得了)结婚之后还同琼保持着情人关系。这些女性人物在电影中起到的作用我觉得就是展现一个伟大人物同样也会有爱和欲望。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综英课文里有学过马克思的生平,其中也提到了他在感情方面的事情。然后还让我们讨论一个伟人是否必须是完美的。我觉得主要还是关注其贡献与成就,不过度去窥探别人的私生活,毕竟人都有七情六欲。

来杯冰美式

(英语)

邓灿

(化学)

或许是科学的魅力,我倾向于关注涉及的理论逻辑以及科学史实,着力理清人物关系,渴望找到一个辩证认识科学家的平衡点,最终形成一种崇拜与批判共存的矛盾心理。



Q3:假如你是一名科学家,你会怎样平衡科技的进步和人道主义的关系?

佩蕾特的奶罐子

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科学技术本来没有善恶,是政治赋予了它善恶的色彩。站在任何历史上的科学家面前,我们都没有理由去指责他们创造出的理论被运用在建造杀伤性的武器上,但是将理论运用在建造具有杀伤性的武器上,并将它作为政治博弈的手段、筹码,这是可怕的。当面临杀伤性武器已经被建造出时,恐怕我能做到的极限也只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到处奔走,唤醒人们最后的良知。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平衡”二字能够概括的,这平衡背后包括的人性的弱点:利益至上;人性的伟大:每个时期的殉道者的出现;政治博弈:掌握更加先进的武器以彰显国际政治实力……都需要不止是科学家,更是政客的权衡考量。

我可能会优先选择科技。只有自己先强大起来才能抵御外界的侵扰。倘若别人要对你进行攻击,总不能坐以待毙啊。战争是残酷的,弱肉强食,唯有适者生存。

来杯冰美式

邓灿

假如成立,那我将会倾向于成为一名人道主义者,如果我研究的物质被用于残忍的伤害人的场景我一定不会引以为傲(该片涉及的情景除外,我对于日本持有非常强烈的民族仇恨情结,在某些人的认知中我是偏激的,但我永远不会接受任何说服),我对于科技进步是有自己的界定的,不是新就等于进步,进步本身就是伴随着人道主义色彩的,人不是世界的主宰者,不应该盲目地追求一己私利,因此我认为一名科学家不仅是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更是具有敬畏之心的。

Q4:电影中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说了一句话“you see a world beyond the real world, then you will pay for it.”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佩蕾特的奶罐子

这是一句充满哲思的话,看到了世界背后的世界,你就需要为之付出代价。这个世界是黑暗的?是光明的?是理性的?是非理性的?作为一个洞察之人,是选择视而不见,还是选择尽最大的努力保护苍生,这是类似中国大道的一种思想,窥见大道以后的人应当如何抉择,决定了他是殉道者,还是将他人变成殉道者的人。任何人都可能有机会窥见大道,这时候就需要在还有机会选择时,做出认为正确的抉择。

奥本海默因为研发了原子弹这种毁灭性武器而后遭到很多人谴责,但我觉得是值得的。因为这在实际上是推动科技进步而不可避免的,他既是奉献者也是受害者,但两者并不冲突。

来杯冰美式

邓灿

那就不得不提我几年没有更换过的签名了。“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事的豁然开朗,问题的谜中往往有更复杂的答案.”Everything will be the same at last in some degree,and we are just not the same now.我想对自己说的不过是保持谦卑,从心底里取悦自己而非向世界炫耀自己,没有事是永远让你“对”的,我会想到中庸之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任何事物都不是极端的,当你拿走一份好的必将得到一份坏的,唯有自己对自己的标准恒常,即忠于内心,才能永远立于世界。

Q5:电影中有非常多的快语速对白和心理博弈,你觉得自己能跟上电影的节奏吗?

佩蕾特的奶罐子

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不太适应电影拍摄的速度,尤其是路易斯·施特劳斯和奥本海默进行政治博弈的那一段,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但诺兰就是诺兰,看不懂也能让人通过画面的紧张感受到激烈的政治博弈,不过很多小细节还是需要二刷或者三刷才能领悟到的。

感觉有些跟不上,但是电影营造了紧张的气氛,效果很不错。

来杯冰美式

邓灿

基本上可以,但由于空间线与时间线的同时穿插,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

她们的观点让我颇有触动。首先是发展与毁灭。我曾经仔细思考过科技与灾难的关系,我觉得它们是相克相生的。核可以用来发电、制造核潜艇,成为重要的能源;也可能产生核泄漏,像切尔诺贝利核灾那样摧毁千万人的家园与希望,还会变成核武器,成为战争的工具和破坏人类生存的恶魔。我们也曾经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它服务于正义和持续性发展,那么它是得力的推手。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成为我们自食的恶果。那么究竟该不该发展呢?答案不言自明。

发展科技本身没有错,为此日以继夜的科学家也并非“灾难”的始作俑者,因为科技使用的真正归宿不是由创造它的人决定的,而是政治。奥本海默是一架桥、一艘船,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带领众人一起研发原子弹,但他虽然被美誉为“原子弹之父”,原子弹最后的用途却由不得他来决定。他亦是政治斗争中的工具,被利用而后为破坏人道主义而承担良心的谴责。电影中奥本海默上台宣讲,台下掌声雷动,赞美声此起彼伏,但在他的脑海中已然是万事万物支离破碎的样子。

前几年讨论度很高的“基因编辑”,还有早些时候的克隆技术,以及“机器人是否终将取代人类”或“毁灭人类”之类的话题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科技的使用。毋庸置疑的是,这个问题需要被辩证地看待。人道主义是不能被边缘化的底线,我们无法纵容科技滥用。和平年代和战争时期也要有所区分:我们使用它是为了自保和捍卫,而不是为了摧毁和掠夺。

但是显然,我们对此并没有实际意义的话语权。这就不得不提到科学与政治。科学的发展永远受到政治的牵绊,而政治又牵涉到千丝万缕的联系,错综复杂,一言难以蔽之。科学不简简单单是研究者的事,从整体上来看,科学的生长无法突破政治的牢笼。我们无法将其抽离,亦无法将其释出。因此,没有人能真正平衡好科技进步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有些选择是局势所迫,有些选择也是历史必然。我们一方面感谢着科技造福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谨慎的是其使用的范围和程度。

奥本海默的处境并不是个例。包括他陷入施特劳斯的陷害遭遇冷峻的审判、私人感情中难以自洽的内心矛盾以及最终对于原子弹使用和政治博弈、难以明晰的国际形势的认知和顿悟,他的思想也在进与退中来回拉扯。他很想证明自己做得没错,事实是他作为毁灭性武器的研发者根本无法避开这个后果。他试图劝阻氢弹的研发,或是寻求一个更优解,但最后仍然是无解。

“普罗米修斯从众神那里盗取了火种,将其赐予人类,为此,他被锁在了岩石上,受到永恒的折磨。”

电影中的台词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个问题。他为自己的创造付出了代价,这也是爱因斯坦说的:他看到了真实世界以外的世界,将会为此付出代价。有些力量短期内并不能被人类很妥善地掌控,一旦开启潘多拉的魔盒,潜藏于未来的可能将会一发不可收拾。他成为了科学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也成为了那个被困在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

“当他们惩罚够了你,他们会给你上三文鱼和土豆沙拉,给你颁发奖牌,拍拍你的背,告诉你一切都被原谅了,但是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自己。”

我对此的理解是:你以为自己心如旷野,其他人也如你一般,但其实他们深陷泥淖,只等着你作为垫脚石让他们升起来。“愚者才会选择光明正大,权力只存在于阴影之中。”科学从来不是自由的,它的从事者和追随者也一样,接受鲜花,也接受裹挟。

奥本海默只是站在他所属国家的立场,接受“曼哈顿计划”的安排,用他所学知识创造他所认为能扭转战局的、大概是正确的事。但理想毁于现实,神性毁于人性。如果拯救的基础是毁灭,那么拯救的意义究竟在哪?一系列复杂且两难的抉择摆在我们面前,奥本海默的一生注定是传奇也是悲剧。当时德国在海森堡的带领下同样进行原子弹研究,这场竞赛是奥本海默获胜了,但他也从此卷入了政治风波。他没有办法保证核武器的安全使用,而那些因为核武器逝去的无辜生命,也终将成为他心里过不去的坎。

我认为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不必急着去找答案,也无需刻意揣度奥本海默最后的想法。在这个保持着明亮的灰色的世界里,个人能产生的影响有时巨大到可以改变世界,有时也微小到毫无还手之力,甚至内化成为自我击碎的压力。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永恒的正义,被操控或搁浅也都是常有的事。最后,硝烟四散,表面一切归于平静,而暗流永远不会停止涌动。但归根结底,道德意识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不可无,那将是我们最终维系人类共存的根本力量。

我很乐意赞扬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力和思辨性。在诺兰导演的镜头下场景的切换是跟随人物的思维进行变化的,每一次原子或核能在奥本海默的脑海中碰撞迸发的一闪而过的场景都让我为之紧绷。在高强度和连贯性的人物对白中我的意识紧跟着电影而不敢分神,仿佛见证了一场很精彩的辩论,又仿佛在省读奥本海默的一生。最后的审问环节紧锣密鼓,让我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而核爆的高潮部分和结尾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对话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电影里扎实的逻辑链和“言有尽意无穷”的感觉。

电影里的台词也都很精准地契合了事件的走向和角色心理,多次辐射到了我的思维,让我产生共鸣。《奥本海默》既反映了理性的思考,也呈现了感性的艺术。

以上则是我作为一个文学学生的粗浅看法。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706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