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纪录片《秦淮河》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05-12 12:34阅读:
纪录片《秦淮河》观后感



这两天,我观看了三集纪录片《秦淮河》,看得我热血澎湃。南京大学的教授称秦淮河天下闻名的名声,“天造一半,人造一半”,我觉得他说得实在是精辟。



秦淮河作为一条天然河流,历经多少代人的改造整治,不知道已经流了多少年。纪录片是从孙权建都建业开始说起的。秦淮河的起源及走向,顺着纪录片的镜头,顺着河水的流向,一路跟来,不由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类智慧的伟大。



人们说,“每一条河流都是大地的记忆”。那么,秦淮河,这条有“中国第一历史名河”之誉的河流,承载的又岂是只有大地的记忆,她还见证了华夏子孙和华夏文明所经历的苦难与繁荣、屈辱与奋起。如果秦淮河有记忆,她的记忆该有多悠长丰富、扣人心弦又惹人深思?



“衣冠南渡”开启了东晋建国的历史,摇摇欲坠的西晋王朝当时已被“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逼到了穷途末路。众多南渡的王族、士族与平民们怀着一颗颗忐忑的心踏上逃难的路,如何才能活下去?如何在南方站稳脚跟?肯定是当时南渡的人每个人心里萦绕的问题。



深明大义的南方人们接纳了这些北方的人们。北方逃难而来的人们该如何在南方立足,还能被南方的人们所接纳,王导殚精竭虑,日夜苦思安排用,终于在西夏王朝大厦将倾之时,推动了一个新的江东政权——东晋的建立。



北方的士族与逃难而来的侨民们,与南方人们一起,承担起抵御北朝强敌入侵的命运,也承担起了延续华夏文明的责任。南方的人们,在利益纠葛与民族大义面前,他们选择了民族大义,选择了与北方人们一起,外御强敌。



是北方人们努力求存的渴望,是南方人们的包容接纳,是华夏文明哺育出的人们不肯屈服的民族气节,使得南、北方的人们同仇敌忾。王导在朝廷苦心经营,谢安坐在棋局前强自镇定,谢玄领兵与前秦苻坚淝水一战,终于为司马家的王朝博来一个东晋的稳定与繁荣,也博来中国古文明在南方的传承与繁荣。



当我们提起王谢两个士族大家时,我们很容易想起《乌衣巷》这首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虽然东晋的士族制度为东晋王朝的命运带来诸多危机,然而,谁又敢说,敢于斩钉截铁地劝服东晋帝王在建康建都的王导和率领八万大军抵抗前秦苻坚的谢家人,不由得令后世的我们尊敬?



美丽的秦淮河为江南的人们带来富庶、美好的生活,却也让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慢慢失去了进取心,他们选择偏安南方,早就忘了复国之志。即使有‘闻鸡起舞’祖逖等人,没有韬光养晦、立志雪耻强国的帝王,在那样的时代,复国又岂能有望?



“温柔乡极易变成英雄冢”,秦淮河提供的旖旎风光、丰富水产、便利交通何其无辜,东晋的子民们,终是再也没能踏上故土。



当时的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却没有像北方一样常年处于极度的战乱之中。南朝的政治、科技、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一直在迅猛发展。有日本学者声称,当时的南朝,可以称得上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连年战火之中,华夏文化却在兀自顽强地生长。



在那样嗜杀的乱世,人们的内心得有多少苦楚,得有多渴望能找到一片容身的心灵净土如果没处容身,容心也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佛教在南朝得到倔壮成长的土壤,秦淮河边,江南之地,陆陆续续修建起诸多的佛寺,大批百姓走进寺庙,成为僧尼。执政者们想借助佛教教化人们承认他们的正统统治,很有可能也在试图引领这种风潮。



杜牧诗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南朝南梁时达到空前繁盛。南朝梁武帝对于佛学极度虔诚,甚至数次出家为僧,又数次被大臣赎回。全国上下,僧尼者众,可纳税、生产的人们骤减,致使国家难以为继,这个短命的王朝很快便走向了灭亡。也许我们可以说,梁武帝是个让人尊敬的佛学家、思想家,但却不是一个具备率领子民强大起来能力的帝王。



杜牧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想抒发的哪会只是对于秦淮歌女不知亡国恨的不满,诗人只是对自己所心心念念的国家忧思太重罢了。朝代更替,历代兴亡,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惧怕有帝王气象的南京城,遂下令毁掉南京城,一时,繁华的秦淮河和建康城,荡平为田。可惜!可恨!



五代十国,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建立北宋。北宋建国,注重政治、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然而,北宋王朝像个“矫枉过正”,赵匡胤以武将身份得天下,遂怕其他武将像他一样夺了赵家的江山,遂重文抑武,使得北宋虽富庶,却体弱。



骨子里害怕武力与战争、担心武将夺权覆国的北宋王朝领头人,使得整个宋王朝像个头脑发达却四肢乏力、甚至小儿麻痹的人。宋王朝越是富庶,越被北方草原民族视为让人眼馋的待宰肥羊。



然而,宋王朝的子孙们,在人心收齐、国家稳定后,仍延续重文轻武的不合时宜的国策,致使“靖康之难”发生。康王赵构作为宋王朝的仅存骨血,于东南各地流串。如果不是韩世忠和岳飞的两场大胜,南宋皇帝早已无落脚之地。



骨子里怯懦怕战的南宋王朝,连占据长江之险、具虎踞龙盘之势、河水环绕、富庶坚固的南京城都不敢停留,决然地将都城迁到了临安。这一临时安置,便安置了百余年。怕战,便主动把自己的抗金战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怕战,便希望用妥协、花钱来买平安,谁会高看一个没有骨气、实力的对手?南宋王朝苟安南方的做法,最终还是遭到了王朝覆灭的命运。



元朝建国后,智慧、勤劳的南方人们继续大力发展、强大。海洋成为他们拓展的新领域。元朝末年,生活难以为继的人们揭竿而起,起义军层出不穷。朱元璋占据南京城后,在南京“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南京城、秦淮河的建造与治理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朱元璋,让南京成为当时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朱棣,让秦淮河成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秦淮河,成为了明朝人走向世界的起点。



美丽富饶的秦淮河,她的一边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庙,一边是隔河而居的歌女。秦淮风情,秦淮风韵,有着历史的沉淀,也有着建筑、河水的增色,最主要的,是有生活于其间的各个时代的才子佳人们,有她们真实的、浓烈的才气与情感。



谁说歌女无情?谁说歌女不爱国,不识大体?柳如是、寇白门、李香君,还有很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才女们,她们哪一个不是让人称颂哀叹、不让须眉的女子?她们,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生活在了男尊女卑、压迫女性的时代。然而,她们却一直在用自己鲜活的生命、高尚的气节为自己、为世上的女子们博取一个被尊重、被平等而视的机会!



多么讽刺,又多么让人警醒,正是在明朝时郑和下西洋的秦淮河领域,落后的清政府与侵略者们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我们的故步自封、自负关起的大门,被丑陋的、贪婪的侵略者们,一通炮火便给轰了开来。国人们终于开始清醒:原来,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们再不自强,便只能亡国。



意识到巨大危机的中国人,拥有不屈意志的中国人,为维护我们这传承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为维护我们早已长在骨血里的民族自豪感,为保卫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崛起,我们开始尝试兴起洋务运动。



纪录片中说道,发起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建厂兴国的方式拯救我们的国家的,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很巧,他们都曾当过两江总督。秦淮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我们谁又能数得清她为我们哺育了多少优秀儿女?



当然,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我们知道,已经腐烂到底的清政府已经无法救活。而正是这些救国的先驱者,带动了之后的救国者,正是前面的失败,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总结的教训和经验。侵略者横行于中国大地,救国者们苦思、践行,前仆后继。



秦淮河一直在见证,不团结、不富强、不自主的国家便会被被居心叵测者觊觎,侵略者可不会意识到他们掠夺的嘴脸到底有多丑陋,也不会在弱敌面前表现出他们可能还具有的一点慈悲之心。南京大屠杀中,多少人失去生命,多少人一生被噩梦缠绕,南京城又得流了多少血泪?南京人啊,到底承受了多少苦难?秦淮河啊,她又该痛哭了多久?



不愿成为亡国奴的人们奋起抗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城,每年的12月13日,防空警报会拉响,车辆会纷纷鸣笛,我们在哀鸣纪念那些亡灵,也在记住这深入骨髓的国耻。秦淮河啊,听着这些立志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国人们的心声,你是否终于可以放心一些?



如今的南京城,日新月异。秦淮河的河水,照常如千年前,万年前,日夜不息。这条滋养了华夏文明的河流,是否可以不再发出悲声?这条南京城的母亲河,是否会常常开怀地笑着,满眼慈爱地关注着岸上和船上的人们,过着她们幸福的、平凡的日常?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2359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