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8-31 09:35阅读:
次
伊犁州博物馆观后感
踏进伊犁州博物馆的门厅,仿佛一步越过了三千年。我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博物馆之旅,却没想到会被两件“镇馆之宝”深深震撼:一件改写了人类能源史,一件则把黄金与死亡同时封存于草原深处。
一、吉仁台沟口:人类第一次“点燃”煤炭的地方
在二楼常设展厅伊犁州历史文物陈列展里,一小堆碎煤渣被郑重地陈列。解说员一句“它们来自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距今约3600年”,让我停住脚步。解说员: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成堆的煤炭、煤灰、未燃尽的煤块,甚至运送煤炭的木车遗迹;锶钕同位素检测证实,先民已能辨别不同煤层,择优开采。更震撼的是背景故事:当周边森林因气候干冷而萎缩,伊犁河谷的先民没有迁徙,而是第一次系统地把煤炭——这种“黑石”——当作主要燃料,用以冶炼铜器、支撑聚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源转型,就这样在伊犁河谷悄然完成,比此前公认的世界最早用煤记录整整提前了一千年。太让我震撼了!
骨制冰鞋,商代
二、波马古墓:黄金面罩下的丝路呼吸
波马古墓黄金展在博物馆一楼一个单独展厅。1997年出土于昭苏县波马古墓的黄金宝藏,包括了镶嵌红宝石的带盖金罐、虎柄金杯、金面具等西突厥风格文物。据介绍,波马古墓是当时西突厥贵族的墓葬,其墓葬形制融合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竖穴土坑”特点与中原文化的影响,出土文物更是见证了伊犁作为“丝绸之路北道”枢纽的繁荣—金器的工艺可能源自中亚,丝织品则带有中原的纹样,这一切说明,那时的伊犁早已不是孤立的草原,而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交汇点。
金面具:薄片打制出的五官、锤揲出的胡须线条,混合着希腊式的对称与草原的粗犷。讲解员说,墓主人可能是6—7世纪统治伊犁河谷的西突厥贵族,而金杯上焊接着的拜占廷风格红宝石底座,则证明“草原丝绸之路”早在隋唐以前就已车水马龙。
最打动我的不是黄金本身,而是它身上叠加的文明年轮:中原的丝绸、波斯的宝石、草原的审美、罗马的工艺……多元文化被锻造成同一片金色。
煤与金,一黑一亮,一火一光,在伊犁州博物馆的展柜里静静对视,人类的故事,永远在火与光之间继续。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2896.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