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九三”阅兵观后感合集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10-01 09:38阅读:
“九三”阅兵观后感合集

不屈的脊梁:伟大的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九月三日,天安门广场上铿锵的步伐与轰鸣的战机犹在耳畔回响,那是一曲穿越时空的英雄赞歌,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八十载光阴流转,伟大抗战精神却如不灭的明灯,依然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其核心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早已熔铸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抗战精神首先展现为一种惊天地泣鬼气的爱国赤诚。当山河破碎之际,无数平凡儿女挺身而出,“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这精神更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民族气节,杨靖宇将军胃中仅存的草根棉絮,狼牙山五壮士毅然跳崖的壮举,无不诠释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中华儿女展现了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淞沪会战到台儿庄血战,中国军人以简陋武器对抗强敌,用生命捍卫每一寸国土。正是凭借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人民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十四年抗战,最终赢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阅兵式上现代化的钢铁洪流令人振奋,但比装备更珍贵的是那份传承不息的精神力量。作为新时代下的青年员工,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抗战精神依然有着深远而巨大的现实意义。它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攻坚克难,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干行动,以团结协作应对挑战,以坚定信念面向未来。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永恒灯塔。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唯有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才能无愧于先烈,开创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答卷。

文/综合行政部 武  涛



煤海烽烟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烈史诗中,抗战精神犹如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征程。而在这片热土之下,在常人视线不及的百米井下,煤炭工人用特殊的方式诠释着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煤矿行业与抗战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结——战争年代,煤炭作为“工业粮食”支撑着民族工业命脉;和平时期,煤矿工人传承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基因。
      煤矿工人的职业特性与抗战精神天然契合。地下作业面对的是未知的风险、艰苦的环境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这要求矿工具备无畏的勇气、坚韧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位老矿工曾说:“井下没有个人英雄,只有团队精神。”这种品质正是抗战精神的微观体现——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众志成城。在八百米深处,矿工们每班工作都像一场小型“战斗”,他们战胜恐惧、克服困难的精神,与革命先烈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气概一脉相承。当矿灯照亮幽暗的巷道,那不仅是寻找煤层的工具,更是传承精神的火炬。

      新时代的煤矿行业正在赋予抗战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应用,绿色矿山建设的推进,体现着煤矿工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与抗战时期克服万难、自力更生的传统交相辉映。今天的矿工不再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掌握先进技术的产业工人。他们传承先辈精神,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战场”上继续奋斗。当自动化采煤机轰鸣作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现代工业的进步,更是一代代煤矿人精神品质的升华。

      从抗战烽火到建设热潮,煤矿工人的精神谱系始终未变。他们像地下的煤层一样沉默,却如燃烧的煤炭一般炽热;他们不常出现在聚光灯下,却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抗战精神与煤矿人的职业精神将继续融合共生,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那些深藏地心的乌金,那些奋战井下的身影,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担当与奉献。

文/开掘二队 赵翔宇



退伍老兵的心声  


      屏幕里,长安街肃穆延伸,钢铁洪流般的装备方阵缓缓驶过;屏幕外,我下意识挺直腰板,指尖不自觉地轻触额角——那里曾常年压着军帽的痕迹。九月的阳光刺眼,一如多年前我站在训练场上的那些早晨。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观看,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集结,一次退伍军人与昔日自己的无声对话。
      徒步方阵的步伐声如惊雷般叩击着我的记忆。那整齐划一的节奏,让我恍惚回到了新兵连的日子。班长严厉的口令仍在耳畔回响:“腿抬高!臂摆直!”曾经,我也是那样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中的一员,将军姿融入血脉,将纪律铸入灵魂。如今虽已脱下戎装,但听到那熟悉的正步声,身体仍会本能地绷紧,仿佛随时准备接受检阅。这种肌肉记忆比任何誓言都更加真实地证明:军人身份从未离开,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当抗战老兵方阵出现在屏幕上,我的眼眶终于承受不住泪水的重量。那些苍老的手举起敬礼时,我看到的不是衰老,而是不朽。他们脸上深刻的皱纹,何尝不是一部部镌刻着民族记忆的史书?我的连长曾说过:“我们之所以能站在这里,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走过了最艰难的路。”此刻,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重量。我们这些不同年代的军人,通过这场阅兵完成了一次跨越时代的精神交接,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在时代的长廊中不断回荡。

      装备方阵驶过时,我注意到身边同事的惊叹声。99A主战坦克、歼-20战机……这些装备代号对我而言不仅是国之重器,更是记忆中那些“望眼欲穿”的期盼实现。想起当年我们操作着老式装备,也曾幻想有一天中国军人能用上世界一流的武器。如今幻想成为现实,这种亲眼见证国家军事力量腾飞的体验,让我们这些老兵既感到欣慰,又生出几分“羡慕”。

      最触动我的瞬间,是看到那些年轻士兵眼中的光芒。那光芒如此熟悉——里面有理想、有担当、有对家国最纯粹的爱。我看到了精神的传承,看到了强军事业如何在代代军人手中接力。正如一棵大树,我们这些退伍军人是深埋地下的根须,新一代军人则是蓬勃生长的枝干,共同支撑起这片名为和平的蓝天。

      阅兵式结束,国歌声渐远,但我心中的激荡久久不能平复。退伍时,我曾担心随着时间流逝,那份军旅情怀会逐渐淡去。今天我终于明白,军人身份不是一段生涯,而是一生的烙印。虽然不再穿军装,但我们依然是那支队伍的一部分,只是换了一个站位继续守护深爱的一切。

      屏幕暗下,我举起右手,向着消失的画面敬了最后一个军礼。致祖国,致战友,致那段永不褪色的青春。若有战,召必回——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刻在每个退伍军人骨子里的承诺。当军号再次响起,我们永远是一个兵。

文/信控中心 张  旭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3274.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