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纪录片《冰的碎片》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10-25 08:37阅读:
纪录片《冰的碎片》观后感


其实在电影开始之前,我对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很高的期待。我知道它讲了上个世纪一个乌克兰家庭的故事,特别珍贵的是大量使用了当时的家庭影像磁带素材。时隔三十多年,作为中国的一个普通人,我能有机会看到几千公里外另一些普通人的故事和情感,已经是一场奇妙的缘分。



可能只有1%的家庭有条件和能力长期拍摄并拍好家庭影像(特别是考虑到时代背景),这1%中可能又只有1%的人能把这些素材变为一部公映的纪录片,所以这些录像带真的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于这个家庭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这些素材是导演父亲用磁带录像机(从影片中的自拍看,这个机器还不是普通的DV机,有取景器,应该比较专业了)拍摄的,他是基辅冰上芭蕾(或者说滑冰)舞团的一名演员,但作为业余人士他的摄影水平之高超乎我的预期,特别是有些镜头还是把机器给别人让别人拍他自己的,相当于自导自演。有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在加拿大他在人行道上微笑着向镜头走来,同时镜头推上,配合音乐,一个年轻帅气、因在国外而放松快乐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的魅力。另一个镜头是在家中父亲用长焦拍摄女儿(也就是小时候的导演)的表情特写,机位微动,后面导演母亲的脸入画,焦点也及时转移,她开始说话,非常精彩的视听语言。



然而,真正让本片出彩的,是变化和对比。变化包括:第一,父母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国,在世界各地拍摄了当地风土人情、演出、同伴等影像;第二,女儿从婴儿到上小学的成长变化,参加各种活动,许多家庭成员也有出镜;第三,苏联解体。孩子的成长、事业和家庭的变化,以及这一切的时代背景——国家、政治、社会的变迁,这些变化集中在一起,让观众不断思考和感慨。对比包括:国外和故乡生活的对比、苏联解体前后生活的对比。影片接近结尾时有蟑螂的那套公寓,让我联想起零几年时住的老房子,我完全可以感同身受住在那种地方并称之为家的体验(从建筑的角度,那里和中国的职工宿舍确实有共同点),这种普通人跨越时空的共情正是纪录片的动人之处和意义所在。



结尾处不出意外提及了俄乌战争,当然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政治正确我们可能都没机会看到这部纪录片,但令人欣赏的是导演只是寥寥数语带过,简洁地结束了本片。我慢慢能理解导演和她所代表的一部分乌克兰普通人的想法。他们不想再经历动荡不安的局势,特别是这种压抑的氛围给日常生活造成的不确定性和惶恐。他们想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想要物质丰富的美好生活。当我看到乌克兰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10000%时,我意识到其实我早就生活在幸福之中,只是人性永远不会满足。行文至此我想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已经足够深刻了。诺兰说过,那些让电影流经自己的人收获最多。向所有坚持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创作者致敬,向所有让优秀纪录片被看到的人们致敬,感谢你们。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357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