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11-12 09:08阅读:
次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上映当天我就去看了这部电影。当时写了点东西,今天再整理下。
1、李白跟孔子可以说是一路人,他们的梦想是做官治理国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孟子又是儒家代表人物,宣扬“仁政无敌”(跟做官也没什么区别),到处游说,但没有君王听他的,秦王就更不可能了,毕竟在孟子16岁那年秦国就搞起了商鞅变法。
事实证明,“仁政”是理想主义,法家那套真吃香。你谈仁义不争不抢做君子,蛋糕肯定就是被法家的人抢过去了。后来的人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只谈仁义被人抢,只搞法太残酷无情,“抢”这个字也不好听,头上电灯泡一亮——“外儒内法!”完事又当又立——“拿”蛋糕怎么能叫“抢”蛋糕呢?君子拿而不抢。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李白深受其害,被儒家思想捆绑了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里,李白践行“达则兼济天下”,“达”是飞黄腾达的“达”,而飞黄腾达就是做官升官。后来56岁投奔错了人(还是想做官实现抱负),不久被冠以“附逆作乱”的罪名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然后写出“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时58岁。三年后,李白去世,他人生中最后一首诗是《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仲尼是谁?孔子。李白到死还没忘记孔子。
2、中国古代文人好像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做官。翻开唐诗三百首,前十首有七位诗人(包括李白,受过唐玄宗赏识,担任翰林供奉),他们有或者曾经有过一个共同的职业:官员。为什么做官呢?原因主要有两个:
(1)、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水平有限。战国开始,明清之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层级为“士农工商”。虽然明朝开始有资本主义萌芽,变成“士商工农”,但整体还是想做官,“士”总在第一位。反观现在,有多少人考公呢?不谈考公,讲“体制”——搁十多年前,你考编进体制大家说你一辈子到头了,现在考编进体制叫“上岸”。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战国开始,明清之前为什么“士农工商”?有人说因为商人很聪明,不利于统治所以要打压。这种思维明显是用今天的发展水平跟认识水平去衡量过去,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的。明清之前的生产力还没发展到很先进的程度,就是农业大国。打仗要兵要粮草。兵从农中来(中国古代绝大部分老百姓是文盲,加上农业大国,当兵的几乎是农民);士兵要吃粮,粮从哪里来?农民种的。谁掌握生存物质谁就拥有话语权,农民稳定不下来也真的会造反。
士在其中属于统治阶级,参与管理跟利益分配。科举制度开始,农民阶级可以通过考试获得跻身统治阶级的入场券。一方面,向上移动是人的本能(通俗的说法是“往上爬”)。另一方面,想实现理想实现抱负要么造反要么做官。造反风险很大,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么除了做官,还有其它更好的路径吗?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汉武帝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谓惊天动地泣鬼神,外儒内法装都不装了。后来科举制,文人必须读四书五经(要考试),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第二句话发展成“学而优则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实践跟学习的出入可能很大。文人们多年寒窗苦读,有的就为“一举成名天下知”,也有的读疯了。读四书五经有什么用呢?“学而时习之”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所以王阳明在儒家的基础上(没有超越儒家)提出了“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的正确说法应该是:学而践习之。
3、这部电影我最喜欢《将进酒》那部分。李白说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时候就在喝酒,调侃的同时充满自信(可能是喝多了)。从统计上讲,青史留名的文人基本喜欢喝酒。他们为什么对喝酒情有独钟呢?因为酒精会刺激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从而减轻焦虑和压力。即:酒精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因人而异)。除了酒精,没有其它更好的替代品。但时代不一样了,酒精的替代品有很多。
古来圣贤皆寂寞?不止饮者留其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也很喜欢——大器免成。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800z/33824.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