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11-13 09:10阅读:
次
《机械公敌》电影观后感
Detective, “Can a robot write a symphony?
Can a robot turn a canvas into a beautiful masterpiece?”
Robot, “Can you?”
(探员:“机器人能写交响乐吗?机器人能把画布变成伟大的作品吗?”
机器人:“你能吗?”)
不得不说,《机械公敌》这部作品真是太牛逼了!
我们来了解一下作品内外的时间线。故事情节设定是2035年,人类与机器人共存。该部影片发行于2004年,而小说《我,机器人》早在1950年就已出版。
阿西莫夫早在70多年前就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
1.A robot may not injure a human being 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to harm. (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使人类间接受到伤害。)
2.A robot must obey orders given it by human beings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定律一冲突。)
3.A robot must protect its own existence as long as such protec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的存在除非与第一或第二定律冲突。)
科学与伦理是硬币的两个面。
第一只克隆羊多莉出现的时候,人类在为科技欢欣鼓舞的时候,同时也在思考克隆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2018年,基努里维斯主演的《克隆人》,在想象与科幻的世界里,人类克隆已经可以实现。正因为如此,才引发了诸多的伦理冲突和边界问题。
《机械公敌》中,三大定律也充满悖论。一个能洞见未来的科幻作者,提出的定律为什么会出现层层漏洞?重温电影,才发现作者思维的深刻以及对健全立法的诉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规则,定律与定律之间,却是可以有优先级的。阿西莫夫始终将人类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同时,他也一直在守护机器人可能有的“意志”。影片中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关于“偏见”。偏见永远不会消失,从古至今,从中到西。而关系与态度才是弱化偏见之道。
探员斯普纳对机器人有成见,源于机器人在施救时会计算人类的存活概率而决定向谁施救。这种理性的逻辑判断既让斯普纳受益获救,同时令其对于机器人的冷酷深信不疑。他坚信,机器人,只是灯泡和发条,只模拟生命,却绝不具备共情能力。而这些印象随着剧情推进,逐渐被打破。
在斯普纳眼里和心里,机器人是流水线上的复制品。而随着他和Sonny的一些沟通,他的想法有所转变。Sonny分享了他的梦境,并画下梦中的画面,拿给斯普纳看。某个瞬间,斯普纳第一次对机器人产生了信任,或许,是因为他感觉到了被Sonny信任了也决定信任。此后,他们携手营救处于困境的人类。不管是灯泡和发条,又或者是肉身,人与机器不再是互相敌对的力量,而是平等的个体,他们互相称对方的名字,而不是用“机器”、“机器人”、“铁皮盒子”等冰冷甚至侮辱性的称谓。
从一开始,阿西莫夫就希望建立一个平等、健康、尊重的科技世界,尽管这个世界只来自于他的强大想象和非凡的创造力。思考深度的超前,令人折服。他后来又提出第零定律,要求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坐视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科技发展的初衷应该是服务并造福人类的,然而它的方向需要用伦理来约束,否则,会南辕北辙,倒反天罡。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同样令人深思。
One day they’ll have secrets.
One day they’ll have dreams.
终有一天,机器人不仅有名字,也有了秘密,会做梦。
机器人学科的发展势不可挡,拥抱科技是最好的态度。
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用阿西莫夫的定律守护科技发展的边界,捍卫伦理的底线。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800z/33842.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