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8-03 10:31阅读:
次
《小妖怪的夏天》影评观后感
作为《中国奇谭》首部动画电影,该片由《小妖怪的夏天》原班主创打造,延续短片同一世界观,在“平行时空”下开辟全新故事线——小猪妖与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组成“草根取经团”,踏上一段寻找自我的西行之旅。从短片到电影,“浪浪山”的故事持续引发观众共鸣。
作为一部如今在电影市场上已经十分罕见的二维动画,《浪浪山的小妖怪》由承载了全民回忆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让观众为影片情节感动之余,视觉上也是大饱眼福。
在内容创作上,《浪浪山小妖怪》用创新手法完成了对《西游记》这一经典故事的解构与再创造,既是对动画电影故事力的一次升维解法,也是创作想象力的新突破。喜剧与动画的结合,提升了角色与故事设定的表现力,展现影片在市场中的类型与题材优势,同时放大了IP的生命力。
影片汇集了一支超600人的制作团队,精细制作超1800组镜头,打磨2000多张场景图,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与电影镜头的光影空间感完美融合,让水墨氤氲的山川云气在银幕上舒展留白,工笔勾勒的精细角色在光影间跃然生动,每一帧都是极具东方美学意蕴的流动画卷。
陈廖宇用“笔墨意镜”形容影片在画面上的最大特点,即用笔墨去构造镜头。在背景绘制上,影片既借用了国风写意的绘画方式,又着力构建电影镜头美学需要的立体空间,山峦、村落尽显中国传统美学底蕴。
秉持“大处写意,小处写实”的原则,影片在人物造型上打造拙感,因为角色并非光鲜亮丽的大英雄,更贴近普通人,所以线条不会处理得太过丝滑,而是带着一丝笨拙的气质。“比如小猪妖的两颗獠牙,其弧线保留了手绘感,这些细节正是最难的地方。”陈廖宇说,这也是二维动画的独特优势,因为质感笔触是人手画出来的,带有一种温暖感和亲近感。
为了让角色形象适应大银幕,主创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新。比如小猪妖外轮廓线的线条粗细会根据镜头远近有相应变化,远景、中景、近景的线条像素各不相同。再如全片大反派黄眉怪的造型,主创不想让他像一个常规的反派角色,而是将他设计成一个英俊中透出一丝邪恶的中年帅哥,有颜值也有能力。他在片中的造型有戴着披风的、穿着铠甲的,还有终极大战装扮,造型套数甚至不低于主角。
至于传说中的正牌唐僧师徒,设计上致敬了上美影《金猴降妖》的造型设计,并进行了留白处理,像彩蛋一样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相信当真·取经四人组出现时,无论大小观众都会感到由衷的惊喜,毕竟他们可以算是从古至今最受国人欢迎的顶流组合了。
《浪浪山小妖怪》中国元素水墨画制作很走心,故事讲述得也是很诙谐幽默,直指现实,讲透了“牛马”那点事。上美厂依旧没有让大家失望。
作为一部二维动画电影,《浪浪山的小妖怪》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表示,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笔墨入镜”,即让笔墨去构造镜头,而非用镜头去表现笔墨,比如小猪妖的两颗獠牙,其弧线保留了手绘感,这些细节正是最难的地方。“在创作上坚持国风,是对中国动画传统与前辈经典的传承,唯有立足本土,才能生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
四只小妖西行路上,泼墨山峦与工笔线描勾勒出广阔画卷。浪浪山的云雾以“米家山水”的泼墨技法呈现,山石皴法借鉴南宋马远“一角构图”,水墨氤氲的山川云气在银幕上自然舒展,工笔勾勒的精细角色在光影间栩栩如生,每一帧画面都堪称极具东方美学意蕴的流动画卷。路途中的夕阳、草丛、流水由层层墨色晕染开来,描绘出霞光满天、溪水潺潺的唯美景象;写意留白、光影交错间,又营造出神秘与未知的氛围,暗示其中深藏妖界迷雾;打斗场面化用武术招式的写意韵律。
虽说取材于《西游记》,但《浪浪山小妖怪》既不是《西游记》新编,也不是《西游记》改编,而是“找了一个原作者没写的空隙,其故事是《西游记》补写。”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过去曾创作过非常多《西游记》相关的故事,包括《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等,而《浪浪山小妖怪》中,“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并未交织在全集剧情中,大部分情节还是围绕新角色如小猪妖和同伴、大王等展开,因此,从角色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方面都拥有更多的创作空间。以《西游记》为创作的背景,通过全新的故事让观众在故事中既能找到传统元素的“熟悉感”,又能寻找到“新鲜感”。
《浪浪山小妖怪》延续了两年前的画风和故事风格,故事的主人公是四个假扮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小妖怪,大圣,唐僧等人出场的时间并不太长,也没有露过正脸,主要的叙事主体还是在四个小妖怪身上。
他们是四个来自不同山上的底层打工人,男主小猪妖和蛤蟆精两个人都是山大王的小兵,他们给别人刷锅烧火,使尽了浑身的解数。
小猪妖甚至用自己的毛去蹭着刷锅里的油渍,自己的毛都薅秃了,锅子油光蹭亮,但是大王还嫌弃它们把自己锅子里的“字”给弄没了,还要把小猪妖赶出浪浪山。
后来,小猪妖招来了蛤蟆妖,黄鼠狼精、猩猩怪四个人组成了四人取经团队,想要成佛换取一份尊重。
他们假扮了唐僧师徒四人,去和不同的妖怪决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冒着永远被“打回原形”的风险,和黄眉怪对战。
但四个人的命运仍旧没有被改写。
这倒是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该辛苦努力,还是该寻思怎么“投个好胎”或者找个关系户呢。
该片的主要精髓在两个人的台词上面。
第一,是黄眉怪。
熟悉西游记的观众们都知道,这个妖怪是一号大反派了,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实力,说除了狮驼岭之外无人能及。
他看到小妖怪四人组,对他们说,你们想要模仿他们去取经,你以为谁都能够去取经,孙悟空和如来佛500年前就是老熟人了,唐僧是当代皇帝的弟弟,猪八戒和沙和尚也是天神下凡,这些都是“关系户”。
人家生来就地位不凡,现在给你一个“吃唐僧肉”的机会,你们还不珍惜。
虽然是动画,讲述的事情也和经典名著有关,但是映射的却是现代社会的潜规则。
不可否认,孙悟空四人确实神通广大不平凡,但是他们的光环真的只是来源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吗?
大部分还是自己的身世和关系吧,要不然师徒八十一难,猴子不搬救兵可能一关都过不了吧。
四个小妖怪付出了几乎所有元气,才消灭掉了黄眉怪,后来弥勒佛一秒钟就救活了他,还给他增加了法力去对付悟空,真的是对付悟空吗,也许是对付佛教、天庭的人情世故吧。
很现实也很残酷,就是小猪说的,下次投胎请投个好胎。
第二个人是黄眉怪的主人弥勒佛。
他的戏份很少,一晃而过,他救活了自己作恶多端的童子,有人问他还救不救四个小妖怪。
弥勒佛哈哈大笑,一个字都不回答直接走开,大概,这几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人物,在他这样佛家大佬的眼里,真的一文不值吧。
小妖怪们有情有义,知道“不救人取经有何用”,但高高在上的佛家领导却视而不见。
大家都想要成为大圣,但是辗转几十年,发现自己也就是无名无姓的小猪妖啊,这简直是牛马打工人的最好写照,谁说不是呢。
“人间风雨处处有,何处不是浪浪山。”
四妖没有名字,如同外卖员工牌编号、大厂人的花名。黄鼠狼从话唠沦为沉默的沙僧,是职场驯化的血腥写照;猩猩怪爆发高光前,连对视都发抖的模样刺痛多少社恐。但当他们变回原形散尽修为时,却比任何神仙更像英雄。凡人之躯行神明之事,才是真正的“成佛”。片尾孙悟空留下的四根毫毛,仿佛在说:你无需成为斗战胜佛,做自己的大圣足矣。
对我来说,最震撼的片段是决战之后的平静时刻,满身是伤的四人组陆续变回原形,小猪妖直到最后也还是没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依旧是无名之辈,没有得道成仙,更没有逆天改命。待野猪、蛤蟆、黄鼠狼、猩猩四散而去,太阳照常升起,一切平静得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人们都说这个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何必要认真呢?那九九八十一关的各路妖怪,说到底也不过是被神仙沿路安排的演员而已。但小妖怪们不同意,他们就偏偏愿意如此可可爱爱的、豁出命去认真一次。是不是小人物不重要,因为见证这一切的山与水都会记得,供奉着泥塑的村民也都会记得。
在“我想离开浪浪山,是不是该出去闯闯?”的台词后面,网友接上新答案:“但人间风雨处处有,何处不是浪浪山。”“但翻越万重山,等待我们的是另一座浪浪山。”
两年后,同一个世界观下的平行故事《浪浪山小妖怪》,被搬上了大银幕,同样充斥着各色打工人困境的细节隐喻,把职场和社会规则腌入味了。看的时候,我80%的时间嘴角带笑,最后又眼眶发酸,不争气地感动流泪。
它比当年的短片更扎心。扎在你内心深处最想逃离的地方,有遗憾、无力、属于牛马的“活人微死”感,到最后则是拼尽全力的血性,并接受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场“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记》,只不过阶层也分“九九八十一等”。《浪浪山》里的取经四妖组,就是一群底层历劫者。他们的故事,是对《西游记》的一次“非主流补写”,不是新编,不是改编,而是讲孙悟空每次降妖前站的缝隙里,发生的小事。
它借用《西游记》的世界观框架,但骨子里,讲的是我们这些Nobody,妈妈的小骄傲、领导的擦桌布、社会的边角料,如何被困在规则里,无数次想跨越、想突破,却又一次次原地打转。
大王洞,提供的是一份上限不高、但至少能保底的体制内工作。由于出身“野生”,也不是“关系户”,小猪妖考了三年也没考上。刚出场,他就是典型的自我压榨者形象,主动拿自己的野猪毛刷锅。毛都薅秃了,刷得锃亮,结果呢?一句“我爷爷和我祖爷爷的字都刷没了”,惹上杀身之祸。这场景就像你熬通宵做方案,结果“刷完锅”直接被领导当众甩锅。领导永远有自己的想法,有理由质疑你,有手段把你贬到不值一文。
领着他干活的蛤蟆精,像大厂里的小组长。手下有两个人帮着干活,自己也是有点小关系、小门路给混进来的,可那又怎样?本质上同样是在底层打转,连“体面”都只能挂在嘴边当个念想。在浪浪山温水煮青蛙,总觉得外面风险更大,只能憋屈地熬着。毕竟光是在这里混日子,都已经付出全力,随时可能走人。在丢了所谓的铁饭碗后,他依然把编号“玖玖捌壹”的工牌随身揣着,象征自己对“稳定工作”的向往。
两人被迫逃出浪浪山,接下去怎么办?小猪妖的选择,带着破罐破摔的决绝,非常之荒诞:唐僧师徒要被大宴10天,不如扮演成他们自己去取真经。不用管什么可行性,先干起来再说!
蛤蟆带上头套装唐僧,自己演二师兄,还拉个社恐到极点、连山洞都不敢出的猩猩硬充齐天大圣。最好笑的是黄鼠狼精,一个重度话唠,为了扮寡言的沙僧,生生把自己憋成了闷葫芦。刚认识大家时,他眉飞色舞地讲自己是早产儿、吐槽前女友嫌他话多,到后期不语只一味挑担、眼神空洞,真就是清澈大学生被社会毒打后,染上浓浓“班味儿”的写照。
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是,扮演唐僧师徒取经的目标,不是为了长生,而是村民嘴里那句“成了佛,所有人都得高看一眼”。就像我们忙忙碌碌,无非也是为了换一个像模像样的社会身份。“浪浪山四妖组”隐喻了我们身边的大多数,特别是到电影的最后一段,4个角色又能理解成是同一个人的几个人生不同阶段——
在外面是随时被替代的耗材,在父母眼中,却是忘了喝够水的孩子。为了成为人上人的目标,我们不得不“披上袈裟”、戴上面具,从社恐变成话唠,再从话唠变成沉默的多数,扮演着社会期望的角色,消解自我的本性,跌跌撞撞地寻找方向。大家的原点都是一样的,但成为谁,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这趟取经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面对这个问题,电影用冷幽默的方式,给出了一个很让人心酸的答案:因为大多数底层面临的是结构性困境,他们在无意识时就已被规则筛选。
首先是公鸡画师的一幕,专业的乙方只听几个词,就能完全还原出师徒四人的样貌,甚至把所有版本的《西游记》全部致敬个遍。但到了不懂行的甲方这边,硬是指手画脚,挑了个最抽象的。这个桥段除了讽刺甲方,还说明一点——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还大?因为没有想象力,只有信息差。
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壁垒大到,他们都想象不出来自己要伪装的对象,该是什么样子。一路上,他们想当然地伪装,骗得连自己都信了,但这只能骗和自己在同一阶级的人。直到来了小雷音寺,一语惊醒梦中人:“孙悟空500年前大闹天宫时就和如来认识,猪八戒和沙僧都是天神转世,唐僧更是金蝉子转世、皇帝的哥们,你以为什么人都能去取经?”换言之,西天取经是国家级交流项目,执行的四个人,每个都有前世今生的背景。半路截胡,根本就是条走不通的路。
电影后段把小雷音寺作为主线,同时也是这趟旅程的高潮,真的很妙。在《西游记》的原著中,这段就是取经全程中的最大危机之一。唐僧师徒被黄眉老祖伪装的如来骗得一步一拜,孙悟空四处搬救兵,结果所有天兵神将也都被人种袋收服。直到弥勒佛出手,才得以脱险。
让四个小妖对上最强反派,溃败就是两三下的事,他们这是被速通到了终极困境。小雷音寺是什么地方?比大王洞高几个level的存在,约等于大厂集团总部、职场路上的火箭,搭上了就能迅速飞升,但前提是要为上面的人干脏活,彻底剥夺本心。
当一切伪装被卸下,你是谁?你还能坚持什么?黄眉大王戳穿身份后,又迅速给个甜枣,威逼+利诱地招安。他们不用像在浪浪山时做卖力的小活儿,只是站在身旁扮演四大金刚,就能吃到唐僧肉。
四妖被迅速分成两派,小猪妖和蛤蟆精身上自带打工人的打工魂,他俩放弃挣扎,准备融入体制。很刺痛人的台词是:“谁厉害就站谁那边,准没错。你以前不也骗吃骗喝嘛,装什么装?”这一块的处理很真实,实打实的利益面前,大多数人会选择服从。
后面几轮剧情反转暂不剧透,非常燃也非常打动人心,得大家自行感受。但可以解读的最讽刺的一笔是:黄眉大王的真身揭晓,他是弥勒佛座前敲磬打锣的童子。只两句轻飘飘的道歉,他就拿到了两件佛祖的法器金铙、人种袋,实力大涨,还得接着伪装成如来演戏。
在后续的正传故事里,黄眉大王利用唐僧“见佛必拜”的虔诚心理设局,孙悟空虽有火眼金睛看破伪装,却因团队话语权弱势也未能阻止……黄眉大王的陷阱与欺骗,对应如来的佛法与救度;表象与欲望,对应真理与解脱;师徒的困惑与分裂,对应觉悟与团结。所有事会再来一遍,一切形成闭环。
作为“未来佛”,弥勒佛借自己的童子设劫,其实背后有复杂的威慑、取经成果利益交换的原因。童子的设局,是奉命执行了“佛祖派单”,上面的人门儿清。这个局是从上至下的逻辑,但凡底层出身的妖怪,都是不可能敢公然在佛门地盘上,冒充如来的。唯一的变数,就是突然跳出来冒充的四妖组。
很佩服《浪浪山》的是,它用充足的篇幅,把这层层嵌套的隐喻拍了出来。而且丝毫没有浪费时间,直接直面《西游记》里最核心的命题。权力者的游戏里,只有受苦的NPC是真的。
硝烟散尽,他们连名字都没能留下,丢掉记忆、回归原型,从始至终都是无名的“Nobody”。大圣留下的四根毫毛有什么用?电影没明说,选择了留白。只有村里那座小小的、简陋的破庙里,供奉着四个模糊塑像。
起点卑微如尘埃,过程狼狈如小丑,最终也仍是无功而返、籍籍无名,但至少被自己在乎的人记住了,这又何尝不是他们存在的证明。
这也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活了一世,不甘平庸,想跨越心里的浪浪山,得到的证明。
电影里令人捧腹的幽默桥段层出不穷,让人笑泪横生。小猪妖和蛤蟆精找公鸡画唐僧师徒的场景,好像是现实生活中客户与甲方关系的写照;话唠黄鼠狼演绎沙僧的“三句台词梗”,让人忍俊不禁;小猪妖、蛤蟆精教猩猩怪说话的崩溃现场,让观众感受到育娃的压力……这些桥段在让人发笑的同时,也在让人思考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处境。
这正是电影的动人之处,它对亲情、友情和自我觉醒有着深入的刻画。还记得前作中猪妈妈给小猪妖打水时的叮嘱吗?那只葫芦象征着猪爸妈对小猪妖的无私之爱;四只小妖怪合体打败黄眉怪,看似不可能,实则是对以卵击石精神和自我价值坚守的赞颂;在生死关头,猩猩怪大声呐喊,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同伴,这份担当,让“取经团队”得以重组,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信念和勇气。
“燃”似乎已成为中国动漫的标配,《浪浪山小妖怪》也不例外。电影中最燃的时刻,无疑是猩猩怪喊出“我是齐天大圣”、抬头做妖的那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齐天大圣,只要敢。小猪妖披上“降妖除魔”的披风,迎战“千军万马”,也让人热血沸腾。生而为妖,原来也可以“斩妖除魔”。内心即便有迷茫与恐惧,但面对危险,仍能激发起主体性,与之勇敢战斗。外在的敌人可怕,内心的敌人更难战胜。小妖精们用行动证明了何为“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原来英雄主义真的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小妖怪们是你也是我,他们代表芸芸众生,都是生活中的“无名之辈”。电影的英文名“Nobody”很好地指出这一点:通过小妖怪们的视角,映照出的是现实生活中被忽视的沉默大多数。他们虽“无名”而平凡,但没有它们世界便无法运转。他们在人生之路上的挣扎与韧性,触动每位观众的内心。“取经路”既是小妖怪们追求“长生不老”,也是他们的成长之路,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这点体现在精妙的细节处理上。进大王洞好比找到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小猪妖的考公经历映射现实中无数考公考编的“上岸党”;蛤蟆精代表着靠关系“走后门”的人,只能“混”个低到尘埃里的工作;没刷干净的四口锅,展现了职场中领导对下属的苛刻与不解;乌鸦精的工牌“玖伍贰柒”(9527)明显是对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的致敬,数字代表着被忽视的个体,象征着体制内普通人的“无名”;公鸡画师的桥段,则以幽默的方式讽刺了职场上指手画脚的甲方……细节不仅有助于丰富表达内涵,也让观众在感同身受中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
从故事层面来看,《浪浪山小妖怪》依然采用“大历史,小人物”的叙事模式。四个小妖怪代表了四类初入社会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志向与选择,最终都将面临内心的挣扎与成长。电影并非在讲述“努力就能成功”的故事,而是在探讨“我们应该怀有何种心态生活”。面对体制内的剥削与困难,小妖怪们选择离开浪浪山,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好似在告诉每一位观众:世界这么大,何不去闯闯?
电影的结尾留给我们很多遐想。孙悟空的四根救命毫毛,既是创作者点亮的希望之光,更是对小妖精们成长路上的初心、勇气、与救赎的珍贵馈赠。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都曾迷茫过,但只要像小妖精们那样心怀希望,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当你启程前往西天“取经”,但愿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这就是合家欢电影最要紧的特质:让全家人在一个好故事里各取所需。同一片山,同一片水,不同的年龄看到不同的景深。
小朋友看得见热闹,大朋友看得出门道。看完电影,我在网上刷到一句大朋友的话:又在电影院泣不成声,被小朋友看到好丢人。
我可以猜想大朋友会在哪里泣不成声。
是小猪妖用身体上的鬃毛狠命擦锅,却被大王一句话追杀的瞬间吗?
是被草台班子甲方逼出无数废稿,又不得不为一袋米折腰的乙方公鸡画师吗?
是话痨黄鼠狼被剥夺了话痨的权力,只能窝窝囊囊地扮演仅有两句台词的沙僧吗?
是一路上都舍不得体制内身份,执念于功利主义的蛤蟆精,在最后一刻做出了相反的选择吗?
还是那头又抑郁又社恐,直到悬崖边上才把“齐天大圣”说对的大猩猩?
又或者,是小妖怪回家探亲,看望一心惦记着他喝不喝水的母亲,以及躺在病床上也要传授成功秘笈的父亲?
故事与受众建立的情感联结,往往就是在这些不经意的“破防”瞬间——你以为是陪孩子娱乐,实际上是孩子陪伴你重温人生中那些辛酸的、艰难的甚或尴尬的时刻。
你脸上挂着一抹笑,在黑暗的影院里拭去心里的一滴泪。
还有不少经得起反刍的细节,都表达得简洁而巧妙。
比方说,尽管与小雷音寺的高仿大厂相比只能算低仿项目,可是与他们自身的起点相比,小猪妖搭建的草台班子还是取得了跨越式的、充满喜剧感的进步。
饶有意味的是,这个团队“仿制水平”的进阶,首先是通过“说书人”对“取经人”故事的传播来促成的。
也就是说,那一支钦定神授的精英队伍的形象,通过“故事”的媒介,经过层层转述,为这个“草台班子”提供了虚构的模版。
最终是什么,给这些“无名之辈”放下名利、舍生忘死的勇气?
是什么,给了他们不惜“打回原形”也要“立地成佛”的责任感?
并不是真实呈现在眼前的榜样,也不是现实本身,而是一个好故事的感召力,是所到之处其他小妖的膜拜,是父老乡亲的信任与希望,是“童男童女”渴望得到拯救的眼睛。
你本不是英雄,如果大家都认定你是,你就可以是,也必须是。
因此,在《哪吒》里被重点渲染的主题“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实也潜伏在《浪浪山小妖怪》的血液中。
但无论是逆天改命的信心构建,还是逐渐代入英雄形象的过程,都被表达得更柔软,更羞涩,更卑微,也更温暖——对于所谓“英雄”与“成功”的定义,也处理得更宽厚更深邃。
这一点与这部片子的总体画风,与那些氤氲在浪浪山的水墨气韵,闪烁在小雷音寺的绚烂光环,都是高度一致的。
故事行将结尾之际,我一直在猜想,正牌取经队伍的形象,究竟会不会出现在镜头中?抑或是会像《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那样,只给他们一个暧昧不明的轮廓?
出现与不出现,在故事基调上会有微妙的差异:前者明亮,后者多少会笼上一层或浅灰或暗黑的色调。它关乎一个隐匿在文本中的问题:无名之辈们的殊死搏斗,是不是仅仅为了成全如来佛私人订制的精英表演?
我无意在本文揭开这个悬念,它适合在你走进影院以后自己来体会。我只想说,《浪浪山小妖怪》最终选择了一个聪明的方式,既保留了“正牌军”的神秘感与两重性,也给高视角的孙悟空赋予了悲悯之心与共情之力。
这一点不仅与《小妖怪的夏天》一脉相承,而且戳中了了从五岁到五十岁的中国人的精神共同体。
真正的得道成佛,是用无名而凡俗的身躯,成就非凡的英雄壮举——哪怕只存乎想象——这是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编导力图传递给观众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找到了合家欢电影的最大公约数:好电影是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32525.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