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8-29 11:56阅读:
次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这么说吧,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从40年前的《屠城血证》开始算,终于有了一部正视历史、表达恰当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请原谅我用“题材”这样的表达方式。)
我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南京照相馆》。而是上映快一个月,热度开始退去才带孩子一起去。
不是我对这段历史缺乏了解,或是对爱国主义教育有什么疑问;相反,正是因为对南京大屠杀乃至整个抗战有一定的了解,才让我有些犹豫,原因有好几个。
首先,我怕电影镜头呈现得过于真实、血腥,感官冲击太大(早期拍的几部电影),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这显然达不到正视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其次,我又担心电影陷入过于“国际化”的“反战思潮”套路,总要有几个“心生忏悔”的日本军官,把注意力放到反对战争本身,就差喊出“日本人也是战争受害者!”的口号。我不是战争狂,对战争没啥特殊爱好,反战我也原则上赞同;但是,对战争的反思有一个前提:不义之战才需要反思!作为一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反思个毛线啊!
我还担心,像老谋子拍的《金陵十三钗》那样,把民族的苦难拍成了一群妓女的骚肢弄首、卖弄风骚;拍成了一场裸身换衣服和袭胸游戏的猥琐,把整个“国破山河在”的苦难,简化成了一个狙神、一个外国醉鬼、13个女学生和13个烟花女子的舞台剧,把整个南京城彻骨的恐怖与黑暗抛之脑后。
文戏拍得低俗不堪,武戏又如同脑残;国军的神枪手百发百中,日军挤成一团开枪乱扫,把战争视如儿戏。士兵脏了一身油泥,连五官都看不出来,妓女却衣着光鲜,扭着屁股在残泥瓦砾里乱走,教堂外尸山血海,教堂地下室里一群烟花女酒醉金迷,和女学生争风吃醋。
整部电影就是赤裸裸的卖弄色情,出卖国耻,以求票房。(老谋子你怎么敢的?!)
先说结论,在略有了解之后,我还是带孩子去看了《南京照相馆》,结果超出我的预期。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拍得最好的题材电影,如果还没看的朋友,可以带孩子去看,去体验这一堂历史(爱国)课。
看完电影出来,我脑子里蹦出来的,是(我们金华的)爱国诗人艾青写在1938年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电影好在哪里?
去看电影之前,我心里会有一个问题:面对先辈遭受的苦难,日军的兽行,孩子们的情感认知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他们该怎么看待这场发生在80年前的战争?今后他们怎么看待日本人?还有他们喜欢的日本文化?
00后们是看日本的动画片长大的,他们喜欢二次元,喜欢宫崎骏、新海诚,喜欢听久石让、坂本龙一;他们会读《忘忧杂货铺》、《人间失格》……他们当然接触过其中的反战题材作品,但这种接触始终是间接的,隔离的。而这一次,电影呈现的会是感同身受和触目惊心。
于是,这个问题就很尖锐了:怎么看待这场发生在80年前、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欠下的血债要怎么偿还?孩子们要用什么视角去看?
这部电影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可以说是同类电影中给出最好的答案。)
情节
作为院线片,它是合格的。无论在表现大的时代背景、日军的凶残、国破山河在的痛心,还是主线故事中小人物的命运走向,都相对更合理。
片中人物为什么阴差阳错地留在照相馆,为什么和日本人发生关联,又为什么逃出照相,怎么把一个小人物的选择融入动荡的大背景中,都在电影的语境内有一个能说服观众的相对合理的理由。
角色
角色的塑造也非常成功,常州口音女演员和汉奸翻译,是我近10年来在影院里看过的塑造的最成功、最令人难忘的电影角色。(刘昊然稍显平淡)
所有正面、反面角色都个性鲜明,行为合理,可圈可点。
此外,一个合格的商业电影,人物绝不是承担剧情推进的棋子、工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在彼此羁绊中要有升华的剧情。这一点《南京照相馆》做的也很好。
内涵
《南京照相馆》是一部非常“正”爱国主义宣传片,没有夹带其他莫名其妙,或让人恶心的东西。这很大程度上也许是时代因素,不必搞政治正确,有了足够的民族自信。
我非常同意一位影评人的观点,他说:什么叫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从不是单向效忠的口号,也不是排他性狂热的情绪,而是我要和国家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双向奔赴。
在这一前提下,爱国主义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容易被大家忽略,那就是时间性,或者叫历史的沿革。
爱国不是我们这一代人一时兴起,不是从天而降的族群认同(西方解释民族主义的套路,容易走极端)而是从前人手里接火种,再传给后人的责任!是要记住我们这个喜欢吃米饭和面条、对外来客人永远比对自己家人好,太过善良、太要面子、太留恋土地的民族,他是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
我们今天看到的故宫、长城、大运河不是天生就有的,是我们的前人皓首穷经为我们留下的文明遗产;
我们今天享受的高铁、互联网、北斗卫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奇迹,是我们这一代英雄为下一代人搭建的底气。
《南京照相馆》作为一部实质上的爱国主义宣传片,他完成了他的使命。
特别是当你看到这部影片片尾字幕时,你会明白这种时间线上的维度,他表达的无比平静,他在平静安宁中向观众大声呼喊: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不要忘记!!!
以上就是我推荐这个电影的理由,我相信青少年甚至儿童的判断力和直觉并不比大人差,所以我认为孩子去看这个电影没问题,大胆去看这个电影,在他们心中埋下的种子,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仇恨。
后记
关于电影本身,我说完了,也想顺便说说我作为一个70后对日本侵华和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相关记忆,就当是闲聊吧。
男孩子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会迷恋武器和战争,我就是在那段时间第一次接触这些史料的;之后,有一些专门陈述总结日本屠杀的历史证据和数据的书,我也翻看过多次。
这些书(资料)里无一例外都是大量的尸体,都是自日俄战争起一直到1945年之间,日本在中国四处杀戮的照片,人头滚滚,尸横遍野,血流漂杵。
有些人留下姓名,写了一些生平让人唏嘘,更多人无名无姓,被埋在万人坑,被炸死在防空洞,被沉在河里喂鱼,还有大量的妇女被侮辱的照片,拿个黑框挡住私密处,更加震撼。
这些都大约都是在初中看到的,也不记得当时是怎么想的了,但在无形中塑造了我的世界观,那就是应该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怎么看待历史。
现在看来多少有点讽刺,在当时那个年代(80),中国因为和美国在客观上结盟,导致美国的盟友们也见风使舵,都和中国结交,日本当时也较为亲中,在新闻里听到看到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话语不绝于耳。
于是,一边是我翻过无数遍的阴气森深的日军屠杀同胞的白皮书,一边是电视里好看的流行日剧和世代友好下去的口号,我相信这些都让我建立了一个比较立体、比较客观的世界观。
大概也是因为这些特定的历史原因,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内,像《屠城血证》、《南京,南京》这些电影里总要出现一些良知为民、反思军国主义的日本军官,有的甚至还要与中国的女性有一段感情戏,这些也是时代给电影的烙印。也是因为这种套路看的太多,我对要不要去看《南京照相馆》一开始是动力不足的;
有趣的在于《南京照相馆里》没有这种良知未明的日本军官的桥段,这也算是时代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一个小小的、标志性的转变。
聊到这里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最后,附上艾青这首诗的全文,以前也读过,但今后这首诗对我又有了别样的共鸣。鉴于艾青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这种情感的共鸣,也许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吧。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当时武汉失守,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32863.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