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8-26 11:48阅读:
次
电影《长安的荔枝》观后感:于绝境寻希望,在荒诞中悟人生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笔下这帧鲜活的盛唐图景,在电影《长安的荔枝》中被彻底解构。
那颗穿越五千里的荔枝,不再是“贵妃欢心”的点缀,而是压在小人物肩上的生死重担,是剖开盛世表皮、窥见权力与人性真相的利刃。
这部电影绝非简单的历史复刻,它以九品小吏李善德的荔枝转运之旅为主线,借古喻今,将职场困境、权力博弈、人性抉择揉进故事里,让每个观众都能在角色的挣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生出对生活的深层思考。
从天降“福分”到绝境困局:小人物的命运急转弯
故事扎根于天宝年间的长安,主角李善德是这座繁华都市里最普通的“打工人”——九品小吏,半生勤恳,唯一的梦想不过是在长安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小院。
他省吃俭用,甚至背上贷款,终于拿到房契的那天,脸上的笑意还没褪去,命运就给了他致命一击:只因外出半天处理房贷事宜,同僚“贴心”地将“荔枝使”任命书送到他手上。
一句轻飘飘的“这可是天大的福分”,藏的却是置人于死地的算计——要在贵妃诞辰前,将“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岭南鲜荔枝,运到五千多里外的长安。
站在长安的雨里,李善德攥着薄薄的文书,指节发白。他刚规划好的安稳日子,瞬间被“荔枝三日变味,长安五千余里”的死局碾碎。
起初他也陷入绝望,甚至想过逃避,但看着家中妻子的期盼,他明白自己是家庭的支柱。雨中踽踽独行的身影,像极了现实里的我们:突然接到职场甩来的烫手项目,或是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变故,明明想退缩,却因肩上的责任,咬牙选择前行。
最终,他抹掉脸上的雨水,吐出一句带着不甘的抗争:“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这句话没有豪言壮语的激昂,只有小人物为自己、为家人攥紧的最后一丝求生欲——不是想当英雄,只是不想认命。
职场镜像:戳中打工人痛点的“古代职场生存记”
李善德的荔枝转运之路,堪称当代职场的古代翻版,每个细节都精准戳中打工人的心酸:
● “栽培”背后的甩锅:领导一句“此乃栽培”,把“不可能任务”硬塞给他,看似器重,实则是“反正你能干,那就你上”的推诿。就像现实里,我们总被“能者多劳”绑架,明明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最后却成了“你的事”。
● 文书一字差的生死劫:执行任务时,只因文书上“荔枝鲜”与“荔枝煎”的一字之差,李善德险些丧命。这像极了现代职场中,我们为防甩锅反复核对邮件、保存聊天记录的小心翼翼——一句“我没说过”,就能让所有努力变成泡影。
● 跨部门协作的“踢皮球”:拿着“荔枝使”的空头衔去户部要物资,官员说“流程不符”;去兵部调驿马,又被以“需走流程”驳回。
直到亮出杨国忠的腰牌,冷漠的官员才瞬间变脸哈腰,完美印证“流程,是强者不必遵守的规则”——底层人困于流程,权贵却能随意打破规则。
甚至好友韩洄劝他的“做官之道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也道尽了职场潜规则:想做成事,光有能力不够,还得学会分享利益、互相抬举。这背后,是职场的复杂与无奈,也是人性在权力与利益面前的妥协。
以实干破局:48次失败里的小人物智慧
面对重重困境,李善德没有躺平,而是活成了职场里“解决问题的人”。他一头扎进岭南的荔枝林,把自己变成“荔枝研究员”,用实干精神对抗“不可能”:
● 墙上画满7条运输路线图,红笔标驿站距离,黑笔写预计耗时;
● 格眼簿里记满数据:盐洗荔枝能保多久,竹筒密封会不会闷坏,冰鉴陶瓮的降温效果如何;
● 从盐渍、浸蜜到截枝保鲜,他失败了47次,筐里的荔枝烂了一筐又一筐。
随从劝他“算了”,他却指着满墙图纸说:“我发现一个办法,又发现一个办法,每一次觉得不可能,就往可能迈进一步。”
直到第48次,他终于找到“截枝浸蜜+冰鉴陶瓮”的组合,把荔枝保鲜期从3天延长到5天。
这不是奇迹,是把“不可能”拆成“再试一次”的坚持。这份“用数据说话、靠实干破局”的态度,正是当代人最该学的。
遇到难题时,与其抱怨“太难了”,不如沉下心找方法——哪怕每次只前进一小步,也比站在原地焦虑强。
权力的荒诞:一颗荔枝背后的百姓血泪
电影最戳心的,是揭开“贵妃一笑”背后的残酷真相:为了一颗荔枝,整个大唐官场疯狂运转,底层百姓却付出了血的代价——岭南荔枝园被强行砍伐,果农蹲在树桩旁痛哭;驿卒为赶工期,被鞭子抽得鲜血淋漓,累倒在驿道上……
可当荔枝送到长安,贵妃尝了一口只说“尚可”,权贵们便笑着举杯,没人问这颗荔枝背后“毁了多少树、跑死多少马、逼死多少人”。
李善德在宰相面前的怒吼,替所有被权力碾压的小人物发问:凭什么权贵的私欲,要让百姓用血泪买单?这声质问,撕开了大唐盛世的光鲜表皮,让我们看清权力的残酷与无情,以及小人物在权力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人性的光:困境里的温暖与坚守
好在,冰冷的权力游戏里,还有人性的微光支撑着李善德。在这场艰难的旅程中,李善德并非孤身一人,他收获了珍贵的友情与爱情:
● 峒女阿僮教会他辨荔枝“七分熟”的黄金采摘期,帮他动员村民摘荔枝;
● 商人苏谅看出他的难处,主动垫钱租车马,只说“你能成就行”;
● 妻子那一句“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没有抱怨,只有“你去哪,我就去哪”的信任。
这些温暖,是他撑下去的底气。就像现实里,我们遇到难处时,家人的“别担心”、朋友的“我帮你”,总能让我们重新鼓起勇气——再难的路,有人陪就不觉得远。
结尾的觉醒:守住初心,比成功更重要
影片结尾,李善德成功完成荔枝鲜运送任务,却看着权贵们的庆祝笑不出来——眼前不断闪过累死的驿卒、痛哭的果农。于是,他当着宰相的面放下“荔枝使”的印信:“这官我不当了。”
他因此被贬岭南,却在那里过上了平凡宁静的生活,亲手种下荔枝树。
当听到安史之乱的消息时,他在荔枝树下老泪纵横——有梦想破灭的悲怆,也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更有守住初心的坦然。
他终于明白:比起“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在生死局里,没丢了自己的良心。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李善德就是这样的英雄——他没改变大唐的腐朽,却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没成为权贵,却活成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走出影院时,若手边有一颗荔枝,不妨尝一口——甜的是果肉,苦的是背后的故事。
《长安的荔枝》告诉我们:生活总有难的时候,可能是职场的刁难,可能是命运的打压,但只要像李善德一样,不认输、不丢良心、不缺热爱,哪怕只是个小人物,也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活成英雄。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32832.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