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电影《731》观后感20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9-21 11:29阅读:
电影《731》观后感



昨晚,当我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刚刚坐下来,就看到前几排的观众,手里挥着五星红旗,还拉了一个红色的横幅“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仔细一看,原来这是某公司组织的团建活动。由此可见,观众们挺期待这部电影的。



一、剧情简介



电影《731》旨在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它通过平民视角揭露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罪行,并展现了绝境中的人性光辉与不屈精神。


影片背景设定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以“给水防疫”为名,秘密进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研究。



他们大肆抓捕无辜平民和战俘,并将其关押在所谓的“特设监狱”中。



日军用“如果配合健康检查与防疫研究,即可换取自由”的虚伪承诺,来欺骗受害者,实际上却对他们进行各种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这构成了影片的核心矛盾。



影片以小贩王永章(姜武 饰) 为主要视角。他最初是个“识时务的投机者”,为了活命甚至协助日军翻译、喊口号。



但在目睹同胞惨遭迫害(如杜存山的壮烈牺牲)并识破日军“健康换取自由”的谎言后,王永章内心深受触动,逐渐从自保转向反抗,最终成为带领同胞越狱以寻求自由的希望象征。



越狱行动最终被日军镇压,所有试图逃跑的人,无一生还。



影片结局并未刻意营造虚假的希望,而是基于史实,强调了牺牲的惨烈和历史的残酷。



片尾揭示了731部队头目石井四郎为逃脱审判,办假葬礼并用细菌实验数据与美军交易的史实,进一步引发对战争责任和历史正义的深思。



影片不仅关注中国人的苦难,也展现了苏联、朝鲜等其他国家的受害者。



他们同样遭受非人折磨,并在最后的越狱行动中与中国受害者携手抗争,共同搭起“人梯”,试图帮助年幼的孙明亮逃生。



这凸显了影片的国际主义视野和对所有遇难者的悼念。


《731》上映于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其意义远超出一部电影本身。


它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和揭露(许多史实至今仍未完全披露),也是一次对三千余名无名遇难者的深刻悼念——“你若记得,我便活过”。


它更是一次庄严的警示,提醒世人历史的伤痛不能忘却,和平需要共同守护。


二、艺术欣赏

电影《731》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对比手法,深刻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与虚伪,并强化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和思想深度。

0️⃣1️⃣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对比


影片通过展现施暴者(日本731部队成员)与受害者(各国无辜民众)之间的巨大反差,揭示了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扭曲与坚守。

日本军官们常以“科学研究”、“国家利益”等宏大名义,为其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辩护(如细菌感染、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等)。



他们表面上可能维持着“文明”、“秩序”的假象(如保持实验室和牢房的“一尘不染”以便于“储存”健康的“实验材料”),甚至表现出某种“日常化”的冷漠(如在残暴行为间隙进行正常的餐饮和节庆活动)。



这种冷酷的理性与非人道的暴行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凸显了军国主义思想对人性深度的摧残和异化。


与此相对,受害者们在极度恐惧和痛苦中,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例如,同胞间的互助、对亲人的牵挂(如顾先生对妻儿的惦念)、以及为了希望而团结反抗。



此外,影片的结尾,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受害者在最后时刻携手搭建“人梯”,试图帮助年幼的孙明亮逃生。


这种极致的对比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情感,既让人对暴行感到愤怒和颤栗,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受害者们的无辜、坚韧与伟大,引发了深刻的道德反思。

0️⃣2️⃣视觉与听觉的对比

影片在视听语言上巧妙运用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张力和主题的表达。

影片整体采用凝重、阴冷的色调(如冷杉青、铁锈色),营造出压抑、绝望的氛围。



但在某些特定场景,如受害者对自由和美好的想象中(王永章幻想大家逃脱后的欢跳场面),或是对温暖情感的刻画时(如顾太太编织婴儿鞋寄托希望),则运用相对柔和或明亮的色彩。



影片时常以刺耳的金属碰撞声、压力舱的嘶鸣、模糊的哀嚎等音效来渲染实验室的恐怖。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极端残酷的场景(如解剖)中,导演有时反而采用近乎死寂的沉默,或是被主观放大的细微声响(如刀刃划过肌理的声音)。



此外,欢快的日本节日音乐与实验室中受害者的惨叫声也曾被并置。


这些视听上的强烈对比,不仅在感官上给观众带来震撼,更在心理上加深了压抑、恐惧和荒谬感,进一步揭露了军国主义统治下美与丑、善与恶的彻底颠倒。


0️⃣3️⃣场景与意象的对比

电影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和意象进行对比,富含隐喻。

“节日庆典”与“人间炼狱”:影片设置了日本盂兰盆节盛大花车游行的情节。



节日表面上的喜庆、热闹与温情,与此时间时发生在731基地内对“马路大”的大肆屠戮形成了惊人的并行。



一边是日军的欢声笑语,另一边是焚尸炉升起的烟雾。


“洁净空间”与“极端罪恶”:受害者被关押的牢房和实验室可能呈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整洁”和“秩序”。



但这种由施暴者刻意维持的、象征着“现代理性”和“科学文明”的洁净空间,与其内发生的最野蛮、最血腥的暴行形成了诡异而可怕的对比。


“微小希望”与“无尽黑暗”:在整体绝望的氛围中,影片注重刻画如魔术男孩的戏法、刻满汉字的苹果、用纸绳编织的婴儿鞋等微小而温暖的意象。



这些象征着生命希望、文化传承和人性微光的小物件,与周围庞大、冰冷、残酷的死亡机器和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些场景和意象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使观众更深刻地认识到军国主义的虚伪性和反人类性。



同时,那些微小的希望之光也避免了影片陷入纯粹的绝望叙述,使其在展示暴行的同时,也歌颂了生命的不屈与人性的高贵。


0️⃣4️⃣角色内心与外在的对比

影片通过刻画角色的内心挣扎与外在表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王永章的身份转变:主角王永章(姜武 饰)最初是一个为了活命甚至协助日军翻译、略显投机的小人物。



但他的内心始终存有良知,在外在身份(被误认为是英雄王子阳)和同胞信任的推动下,其内心的勇气和责任感逐渐被唤醒并增强,最终完成了向反抗者领袖的转变。



这种外在行为与内心世界的初始不一致及后来的统一,构成了一个动人的内在对比弧光。


这种内心对比使得角色更加真实、丰满、有血有肉,避免了脸谱化。



它让观众看到,英雄并非天生,而是在极端环境下,良知战胜恐惧的结果,从而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731》中丰富而深刻的对比手法,成功地将历史的残酷性具象化,将情感的复杂性层次化,将主题的深刻性哲理化,最终强烈地冲击了观众的心灵,引发了广泛的共鸣与思考。



当然,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在叙事结构与重心方面,主线偏向“越狱冒险”,对731部队本身的罪行的深入揭露和反思可能被削弱,这样就冲淡历史事件的严肃性,可能让观众感觉“文不对题”。



在人物塑造方面,部分配角形象单薄;主角王永章的部分行为逻辑和“光环”引发争议,导致故事的说服力和情感冲击力打折扣。



在情感表达与基调把控方面,部分严肃场景中插入“搞笑”桥段;一些情感升华段落铺垫不足,显得生硬,破坏影片整体的肃穆氛围,难以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整体来看,上述的这些不足,使得它可能并没有完全达到许多观众预期的、能深刻震撼人心,并忠实反映历史的教育意义和艺术高度。



但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爱国主义主题的电影。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33154.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