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9-03 10:52阅读:
次
《夜班》观后感:一场90分钟的真实医护体验
最近,一部名为《夜班》的医疗题材电影悄然登上“豆瓣一周口碑电影榜”第四名,豆瓣评分8.2,IMDb评分7.9,还被瑞士选为第9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参赛作品 。这部电影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剧情,却凭借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临床护理岗位的紧张、忙碌与疲惫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一场92分钟的窒息写实体验。
影片开场,舒缓又暗藏悸动的钢琴背景音乐响起,让人不禁联想到《触不可及》的经典旋律,仿佛某种情绪正待喷薄而出。女主角弗洛莉娅下了公交车,快步走向医院,迅速换好衣服后,便得知一个坏消息:病房已满员,而接下来要负责护理25名病患的,只有她和另一名护士。弗洛莉娅心里明白,这个晚班注定艰难。
第一项任务是为失能老人库恩太太更换纸尿裤,弗洛莉娅动作娴熟,操作时还不忘轻声安抚老人。之后她马不停蹄地返回护士站配药,核对医嘱、调配药剂、更新护理记录,每一个动作都麻利而专注。这里的病人大多情况危急,结肠癌、胰腺癌、食道癌等重症患者居多,且以老年人为主。
新入院的患者奥斯马尼刚到门口,家属就提出要单人病房,面对家属的无理要求,弗洛莉娅一句“我们有很好的耳塞”巧妙化解。手术室催促接患者,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她只能亲自护送,交接完又立刻返回病房。接着,不配合检查的纳纳、意识模糊的施耐德先生、向她抱怨崩溃的家属……一个又一个状况接连不断,弗洛莉娅在这重重考验中艰难应对,一刻都未曾停歇。
医院的走廊总是充满意外。这边电话铃声急促响起,是已出院的病患家属让她帮忙找丢失的老花镜;那边女患者质疑注射时间被延误,言辞激烈;更离谱的是,有患者拖着氧气瓶到阳台吸烟。弗洛莉娅既要担心勒乌先生因未得知病情引发的低血糖,又要应付高级私护病房里傲慢无礼、百般刁难的塞韦林。她在忙碌中不断穿梭,靠着推车喝上第一口水时,窗外暮色已浓。
然而,意外还是接踵而至。勒乌先生失踪,弗洛莉娅错将两名患者的止痛药弄混,导致一人严重药物过敏,重症患者比尔金太太也突然丧失自主呼吸,虽全力抢救仍无力回天。比尔金太太的家属将过错归咎于弗洛莉娅,面对突如其来的指责,她身心俱疲。终于,在塞韦林又一次找茬时,她不再忍耐,扔出了对方的名表,这个压抑的晚班也渐渐失控。
在这人手严重不足的医院里,弗洛莉娅凭借精湛的护理技术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努力应对着一切。被患者扇脸,她没有动怒,而是熟练地完成换针;面对纳纳的不配合,她没有强求,而是在其呕吐时迅速配好止吐药;她会为库恩太太哼唱歌谣,会握住莫里纳太太的手,会为去世的比尔金太太系上丝巾,这些超越职责的温柔举动,为冰冷的病房注入了温暖。影片德语片名“Heldin”意为“女英雄”,她虽没有拯救世界的壮举,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她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夜班》用克制且纪实的镜头语言,将医护工作者的奔波与压抑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影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护士工作的艰辛,更引发了我们对医疗资源短缺问题的思考。医疗决策与病患及家属认知的偏差,不仅加剧了沟通成本,也让医护人员在高强度工作下还要应对无端的质疑,使得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这或许就是导致影片中这场忙乱的深层原因,也是现实中医患矛盾的根源。
《夜班》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医护工作者不为人知的日常。它让我们明白,在每一个平静的夜晚,都有无数像弗洛莉娅这样的医护人员,在为守护生命而默默奋战。他们是平凡的英雄,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32928.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