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11-14 10:07阅读:
次
《震耳欲聋》电影观后感
走出影院时,西南的秋雨正淅淅沥沥地落下,而我的耳畔却久久回荡着影片中那些“无声”的轰鸣。这部以聋人反诈案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电影,用一场关于良知与欲望的博弈,撕开了现代社会的文明假面,也让我在黑暗中听见了自己心跳的震颤。
影片以一场针对聋人群体的房产诈骗案切入,犯罪团伙利用信息壁垒与情感操控,将30余名聋人推向“法律上无房却仍居原处”的荒诞困境。导演万力用“潮湿现实主义”的美学,将漏雨的律所、雨帘中的霓虹灯、聋人社区晾晒的衣物等黏腻的视觉符号,隐喻司法正义在聋人世界中的“难以抵达”。我们随口能问的“这个字怎么写”,他们可能要比划许久;潘阿姨报警时急切的手语被警察误解为“丢了一只狗”,真正的呼救声被无情遮蔽。这种视听语言的创新,让健听观众短暂体验了聋人的认知世界,也让我意识到,所谓“障碍”,不仅是生理的,更是社会的。
檀健次饰演的律师李淇,是影片最复杂的“人性标本”。这个出身聋人家庭却刻意疏远原生社区的律师,初期以“一小时两千”的律师费拒绝底层求助,试图用精英身份切割与弱势群体的联系。他的手腕上戴着象征功利的金表,与漏雨的律所天花板形成刺目对比,恰是专业主义异化的生动注脚,当法庭上手指发抖却坚持用手语同步说出每句话;当张小蕊怒斥他“你忘了自己是谁”时,他情绪失控的辩白——“我想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有错吗?”——如一把利刃剖开他内心的挣扎。从冷漠回避到目睹熟人受骗,从被法律系学生崇拜到与张小蕊激烈争吵,最终在目睹吴阿姨因血本无归引爆煤气自杀后,他彻底撕毁与诈骗团伙的协议,在法庭上自曝30万元贿赂经历,用手语喊出“想要正义,只能自己为自己发声”。
影片最震撼的场景,莫过于结尾处数百名听障人士同时举起手,做出鼓掌的手势。没有一点声音,可那整齐的动作比任何欢呼都让人感动。银幕上还教观众打手语,全场跟着比划“谢谢”“正义”,我旁边的阿姨一边学一边擦眼泪。后来我才知道,全国专职的手语律师只有20个,许多听障人士被骗后都找不到人帮忙。这部电影就像一座桥,让我们看到了无声世界里的渴望。更深刻的是,影片将“聋哑”从生理缺陷升华为社会困境的象征。反派金松峰那句“聋哑无所谓,区分人的是阶级”,撕开了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李淇的抗争,正是对这种沉默的打破——当他在暴雨中撕毁协议,当聋人受害者们的手语在法庭上汇成“无声的洪流”,我们终于听懂,所谓“震耳欲聋”,不是声音的强度,而是被压抑者打破沉默的勇气。
影片《震耳欲聋》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探索,更在于它迫使我们审视,当专业知识成为壁垒,当制度存在缝隙,个体良知如何成为照亮黑暗的微光?影片中,11位聋人受害者最终勇敢地走进法庭作证,让我热泪盈眶。这种“只有发声,才有机会被听见”的理念,不仅是影片的核心主题,也是对我们每个观众的深切呼唤。
真正的“震耳欲聋”,从来不是声响,而是沉默者被听见的瞬间。这部没有完美结局的电影,却用最真实的人性褶皱,让每个为生活妥协过的观众,在黑暗中听见了自己的心跳。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33853.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