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600字 >

看《长安的荔枝》有感7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11-15 09:15阅读:
看《长安的荔枝》有感--努力的意义
      最近,一部改编于作家马伯庸很火的影视作品《长安的荔枝》有句很励志的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故事主人公的执着,更让我们认识到努力的价值,并不在于要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世界充满变数,个人的奋斗仅仅是庞大棋局中的一部分。天上不会掉馅饼,世间上不劳而获的现象也不会太多,认准方向后的努力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代表了我们对自身命运所能施加的影响力。就像你花1块钱买一张中奖金额100万的彩票,你的努力程度和成功概率都是百万分之一;如果你废寝忘食积极备考参加一场通过率10%的考试,付出了100%的努力,成功率可能是50%-99%,具体要看跟你一起考试这批人有多少比你更厉害,如果有10%以上的人比你更厉害,那就考不过了,但不去考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比你更厉害。

二、实践检验 事上磨炼
      那么,既然努力不能保证成功,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全力以赴的过程本身就是答案。

    当我们心无旁骛、全情投入去完成一件事时,这种“专注”的状态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它让我们暂时忘却外界的纷扰,聚精会神使得心中的焦虑也随之消散,在行动中感受生命的脉动与潜能。就像那位转运荔枝的小吏,他拼尽全力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丈量自身能力与艰巨目标的真实距离。这种“丈量”,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深刻拓展。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人须在事上磨”,揭示了努力付出就是“知行合一”在实践中的磨砺。心性的磨练、智慧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不能凭冥想可修得,必须通过投身具体的事务,在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才能磨炼出来,“结果”只是这段修炼历程随之而来的一个“附属品”。

三、“笨人”的逆袭--曾国藩的奋斗史
      晚清重臣曾国藩就是一个努力到极致的典型例子。他的起点并不高,仕途之路荆棘密布:科举连连失败、做官被其他官僚集团排挤、在长沙战役被太平军大败逼得跳河自尽,随后被咸丰皇帝罢免官职。但他通过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勤奋实践,最终实现从“笨小孩”到近代化进程推动者的逆袭。
      曾国藩“笨”到什么程度?他考秀才一连考了六次都落榜,有次在家里复习背诵课文,连躲在梁上的毛贼都听到会背了他还没关灯睡觉,气得毛贼只能跳下来骂了他两句后悻悻离去。曾国藩深知自己天分平庸,就制定包含早起、静坐、读书这些日常规范。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使其在官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十年间连升十级,成为礼部侍郎。 从读书到治军,他始终以“至拙”方法应对复杂问题。被皇帝罢官回家那段日子,曾国藩整日把自己关在书房,反复重读《道德经》,反思自己刚愎自用的缺点。当再次出山时,他就像换了个人。他总结出“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即湘军无论走到哪里,先挖壕沟、筑堡垒,把自己保护好再慢慢推进;缺粮时,他亲自去各县催粮;正是这份专注的韧性,让曾国藩最终带领湘军攻破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

      更难得的是,无论处境多艰难,曾国藩始终保持着读书、写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去世前,那时他已手抖得握不住笔,仍让儿子代笔,口述自己的想法。梁启超评价他:“曾文正公之成功,不在其智,而在其专。”
      由此可见,努力的意义不在于它必然导向那个预期的终点,而在于奔赴过程中那全力以赴的行动。它让我们在实践中认清自我的边界并尝试去突破它,在磨练中强大内心、坚定信念。努力本身,就是推动我们探索生命的发动机。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3386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