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7-17 10:24阅读:
次
纪录片《诸葛亮治蜀》观后感
酷热之夏,看看诸葛亮怎么治蜀。
看完《诸葛亮治蜀》,最震撼我的是他如何把一团乱麻的蜀地变成三国中最坚韧的政权。分享几点思考:
一、治国如绣花:精准到“户籍普查”的硬核管理
纪录片里有个细节——诸葛亮要求官吏用不同颜色丝线编织户籍册:
黄线记壮丁(兵源)
蓝线记农户(粮税)
红线记工匠(军械)
这种“数据可视化”管理,让蜀汉在人口不足百万的情况下,养活了十万军队。现代企业搞数字化治理,怕也难有这般极致。
二、反常识操作:越弱越要打出去
最颠覆认知的是北伐逻辑:
“益州疲敝却六出祁山,实为以攻代守——
把战火烧到魏国边境,逼曹魏将资源投入陇西防线,
蜀中反而获得喘息时间。”
这像极了创业公司:资源有限时,主动开辟新战场扰乱巨头节奏,用攻势换生存空间。
三、法治的温情:斩马谡背后的制度信仰
挥泪斩马谡那段,纪录片挖掘了成都武侯祠里一块残碑——
《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诸葛亮自我检讨全文)。
他严惩败将的同时,更公开承担领导责任:“街亭之失,咎在亮授任无方”。
法治精神+领袖担责,这才是蜀军败而不溃的根基。
四、被忽略的科技树:蜀锦驱动的战时经济
纪录片用CG还原了成都“官锦坊”:
两千织工三班倒生产蜀锦
通过南丝绸之路换回战马
魏国贵族为蜀锦一匹抵千金
诸葛亮用奢侈品外贸支撑军费,像极了现代国家靠芯片、能源卡脖子。
观后沉思:当代需要怎样的“治世之才”
诸葛亮最动人的不是“多智近妖”,而是他面对烂摊子时的态度:
“西川地薄民贫,然亮不敢轻弃尺寸之利”
在资源匮乏的盆地,他修都江堰、兴盐铁、办官学,把每分潜力榨到极致。这种“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务实创新,或许比空谈战略更值得深思。
(片中结尾镜头:定军山下,老农指着梯田说:“诸葛丞相教的种法,用了1800年。”——技术会过时,但解决问题的智慧永存。)
关于诸葛亮我想起来的唯有《出师表》《诫子书》,还有杜甫的《蜀相》这几首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致敬诸葛亮。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2286.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