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7-09 08:55阅读:
次
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观后感
我的眼泪是对这部纪录片最真实的致敬——它没有贩卖悲情,却用最克制的镜头剖开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群孩子的生存真相。
在观看《风起前的蒲公英》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那种混合着心痛与希望的震颤:“不美化苦难,不消费创伤,却让每个观众在沉默中反思真相”。
影片的创作团队从2017年进驻蒲公英中学(北京首所政府批准的打工子弟初中),历时两年跟踪拍摄,积累800多小时素材,又用4年时间反复打磨剪辑。这种“不着急”的创作态度,只为等待人物命运自然展开——正如观众看到观的,导演梁君健坚持的“距离美学”:不干预、不引导,让被摄者在镜头前遗忘表演的本能。
拍摄对象的“流动性”成为叙事本身:团队原计划聚焦单一线索的“逆袭故事”,却在拍摄中遭遇现实重写剧本——每当导演熟悉一个孩子,对方就可能因户籍限制被迫转学离京。这种“不断告别”的挫败感,反而意外捕捉到流动儿童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你们经历的拍摄烦恼,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经历的日常”(蒲公英中学老师对导演的感慨)。
被镜头铭刻的四个生命:没有主角光环,却都展现着破土之力。
纪录片最终选择的四位孩子,恰似蒲公英种子的四种飞翔姿态:
权煜飞(“野生探险家”)
脖子上永远挂着蓝色公交卡,课余时间破解共享单车锁满城游荡。他能在合唱排练时发现乐谱错误,却在变声期遭遇合唱团“男声清退”时,只能扒着窗台偷听女孩们排练,最终在黑板上写下草书的“Goodbye 权煜飞”……他的故事是外来者与城市若即若碰的隐喻,也表现出一个懵懂的孩子初来世间探索未来的勇敢与无能为力。
张展豪(“划掉梦想的孩子王”):
在教室屋顶的纸飞机上写下“成为一名歌手”,又亲手划掉。作为最早离团的学生,他清醒认知到户籍制度下的未来:“想上好大学,就必须回河北老家”。离京前与父亲在路边摊卷豆皮的镜头,是底层父子无言的羁绊,他递给父亲的豆腐卷,是一个男子汉给予父亲的温暖。
王路遥(“从边缘到C位的蜕变者,最后折翼在父辈的大手之下”):
初一躲在角落不敢发声的女孩,两年后成长为拉着黄晓明合影的合唱团长。她的成长轨迹证明:教育公平的核心不是施舍机会,而是唤醒沉睡的自信。 只是最后王的父亲不愿意女儿被“欺负”执意让她放弃音乐专注文化课学习,“哪怕上个普通大学”,一定会让很多人觉得心里堵得慌,却又“一言难尽”。
冯小云(“被规则从名单上划掉的天才”):
一开嗓就唱出High C的音乐神童,却在中央音乐学院考场因“弹了不该弹的钢琴”被批“无礼”,最终落选。她的遭遇直指结构性偏见——当寒门子弟终于摸到钢琴键,却被指责“不懂规矩”。当知道自己落榜时一瞬间飘忽的眼神、袁老师直指落榜原因的镜头,真实的让人没法面对。
整个观影过程,我所有的感动,都来自孩子们那纯真羞涩的笑容,有规律的作息,以及镜头外的托举者:在为蒲公英们搭建蓝天白云的人。我不知道别人在观影中有没有想到,其实在蒲公英中学上学的孩子们,他们真的是“幸运”儿,这源于在背后,有校长老师,有一群公益人人士,也有袁小燕这样的老师们。
袁老师在合唱团执教8年,送走无数刚培养好就转学的孩子。面对中网开幕式要求孩子们假唱《北京欢迎你》的荒诞指令,她沉默接受却始终保护着学生对音乐的本真热爱。
坚持“不俯视、不拯救”的拍摄伦理,导演梁君健坦言:“不是孩子需要大人,而是大人需要孩子”——正是这些少年蓬勃的生命力,治愈了创作者的焦虑。也让我们知道生命本身就是平等的,不管在哪个阶层,只要爱不缺失,成长就不会掉队。
正是这样的苦涩与希望并存,蒲公英才终将会自己落地生根,四海皆家,开出爱的花。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2204.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