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8-31 09:37阅读:
次
《里斯本丸沉没》观后感
读此篇观影感,如随作者亲历那段沉潜的历史,心绪亦随之激荡。作者以亲历者视角切入,由观影缘起铺陈,既详述影片中日军暴行之残酷,更盛赞东极岛渔民舍生救援的大义,所思所感紧扣历史本质,于追问中唤醒铭记意识,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深刻思考,尤为可贵。文笔质朴却力透纸背,叙事时清晰还原事件脉络,抒情处直抒胸臆,从对侵略者的憎恶到对和平的期许,情感层层递进,无华丽辞藻却字字恳切,让历史的重量与人性的光辉自然流淌。最动人者,是字里行间奔涌的爱国情怀。作者由历史悲剧引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呐喊,将对民族苦难的痛惜、对民族精神的尊崇融入笔端,这份以史为鉴、矢志报国的赤子之心,真挚而炽热。此文既是对影片的深刻回响,更是对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坚定守护,读之令人动容,更催人奋进。
作者:周元吉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国驻新西兰大使馆于8月30日下午,在惠灵顿Embassy电影院举办了纪实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观影活动,以此纪念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我有幸与众多华侨华人及留学生们一同见证了这部影片的震撼力量。
《里斯本丸沉没》是方励导演的纪录片,该片深刻而真实地再现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1942年9月底,载有1834名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从香港起航驶往日本。在行驶到浙江东极岛附近海域时,被美军潜艇“鲈鱼号”误击沉。在里斯本丸缓缓沉没的25个小时里,日军无情地将英军战俘囚禁于船舱深处,用木条与帆布残忍地封死了他们求生的唯一出路。最终导致828名战俘丧生。
审视里斯本丸沉没的悲剧,日本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对人性底线的极端践踏,令人发指。在里斯本丸沉没的黑暗时刻,日军竟残忍地将船舱紧紧封闭,彻底断绝了战俘们逃生的唯一希望。战俘们拼尽全力,试图从船舱的缝隙中挣脱出来,然而,日本守卫的枪声却如寒冰般冷酷无情,瞬间夺去了许多无辜的生命。与此同时,附近的中国渔民却是冒着日本兵的枪林弹雨,奋勇营救遇险的英军战俘,书写了一段历史佳话。
事发后第二天,日本军队围堵搜查东极岛,将幸存的384名英军战俘带回日本做苦工。然而,东极岛的渔民和居民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中的3名战俘藏在孩儿洞中保护起来。这些幸存者最终辗转到达重庆,并向媒体揭示了整个救援和保护行动的经过。
我和其他观影者一样,被影片内容深深吸引。虽然这是一部纪实片,但感觉比观看一部大片还过瘾。影片整体叙事节奏紧凑有序,从沉船的偶然发现到确认其为里斯本丸的演进过程,再到幸存者与后代的深情联系,最后逐步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将事件的宏大画卷徐徐展开于观众眼前,这确实是一个不应当被忘记和忽略的历史事件。
当我走出影院,心中充满了对日本鬼子的无比憎恶。我不知道最后会有多少人会看过这部“完全基于历史事实”的纪录片,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真的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历史宛如一面剔透的明镜,不仅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更映射出时代的沧桑与变迁。《里斯本丸沉没》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将1942年那段被遗忘的历史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看到战争的惨烈,还看到人性大爱的美好。
日本帝国主义为何敢于对中国举起屠刀?为何敢于泯灭人性,对英国战俘施行大屠杀?历史的每一页都记录着铁打的事实,但为何仍有人对日本侵略暴行选择视而不见,甚至篡改历史?《里斯本丸沉没》的悲剧,如同历史的冰冷刻痕,电影通过每一帧画面、每一件遗物、每一个确凿证据和每一组镜头切换,默默倾诉着往昔的屈辱与深重的苦难。
这部纪录片不仅重现了70多年前的惨痛历史,还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在黑暗历史背后,人性的光辉与希望。《里斯本丸》上不死的冤魂发出的阵阵呐喊在告诉我们什么?仿佛是在呐喊:《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钟长鸣!是在警示:《忘记苦难,苦难必会再度侵袭》!是在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肩负《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这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里斯本丸沉没》电影,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只为还原历史真相。我想这才是人性的本真。希望在未来世界上,人类可以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生命,更好地热爱世界,热爱生命。唯有如此,才会有更多心怀善意之人涌现,我们的世界方能迈向和平,趋近那个没有战争,人人得以彰显本性、共筑理想的世界。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32898.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