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8-29 12:00阅读:
次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8月15日,我们和好友在“防空学校抗战殉国将士公墓”鲜花祭奠过后,便赶到影院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
影片《南京照相馆》未映先热,有关的争论亦是此起彼伏:有人惋惜,有人怒骂,有人质疑。
我们是带着对一部艺术作品审视的态度前往观看。
影院内一百多号人寂静肃穆,也有深叹与啜泣贯穿其间,整个过程气氛严肃,直到片尾曲唱完 字幕走完,观众才缓缓走出。我感到那是影院一百多个观众, 不!应是我们亿万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沉甸甸的心……
从影片中我们感到:
第一,那时的南京照相馆不再是记录笑容的场所而是抵抗的堡垒。
当记忆成为抵抗的武器,在《南京照相馆》的影像世界里,照相馆不再只是一个记录笑容的商业空间,而成为了一座记忆历史的堡垒。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创伤,通过照相馆这一微观场景,展现了普通人在极端暴力下的生存智慧与精神抵抗。当历史的宏大叙事常常将受害者简化为数字时,这部电影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有名有姓、有尊严的个体如何在黑暗中守护人性的微光。照相馆在影片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和平时期,它是记录幸福与团聚的场所;而在屠杀阴影下,它却成为保存尊严与记忆的最后阵地。小邮递员和照相馆的老板既是暴行的见证者,又是抵抗的参与者。那些底片不仅记录下日军的罪行,还帮助受难者留下存在的证据,更成为日后对抗遗忘与否认的有力武器。
第二,那时的南京照相馆解构了对真相“看”与“被看”的权利关系。
照相馆的暗房,恰如一个记忆的蓓蕾,孕育着等待重见天日的真相。影片对"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进行了深刻解构。在占领者的镜头前,南京市民被迫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们的形象被扭曲为宣传工具。而在照相馆的秘密暗房中,这种权力关系被颠覆——受害者通过镜头重新获得了主体性,并将被全世界全人类具有正义主体性的芸芸众生所观所传、所怒所斥、所思所感。那一张张照片成为沉默的证词,它们不仅记录了暴行,更记录了受害者的尊严与抵抗。这种视觉权力的争夺,展现了记忆政治的核心矛盾:谁才更有权力定义历史图像的意义?
第三,那时的南京照相馆凸显出普通小人物的光芒。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于它对日常抵抗的描绘。没有英雄主义的壮举,只有普通人在绝境中的人性微光:小邮递员和照相馆老板冒死保存底片,戏子、国军士兵和准汉奸互相传递信息,甚至一个眼神的交汇都成为抵抗的符号,这些细微举动构成了庞大的抵抗网络,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火种也从未熄灭。影片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细节中,而非官方叙事的宏大框架里,那反复出现的显影过程,构成了对历史记忆的绝妙隐喻。底片在化学药剂中逐渐显现图像的过程,恰如历史真相在时间流逝中缓慢浮现。那些被刻意隐藏、试图销毁的记忆,终将在某个时刻重新显影。这种来自底层记忆的韧性呐喊着:历史真相不会真正被抹去,它总会在适当的条件下重新显现其本来面目。
第四,影像与记忆的回声。
南京照相馆成为那段历史记忆的隐喻空间,它保存的不仅是图像,更是一个民族惨遭浩劫蹂躏的真相而拒绝被暴力改写的精神意志。在当代语境下观看《南京照相馆》,我们不禁思考影像与记忆的复杂关系,而当大屠杀幸存者逐渐离世,这些影像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保存记忆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更是为了警醒未来。在历史修正主义抬头的今天,这样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对抗遗忘的斗争从未结束,而记忆本身就是一种抵抗的形式。那些被照相馆保存下来的面孔,穿越时空在每一张照片上都在无声地诉说:我们曾这样存在过,我们拒绝被遗忘。这座记忆的堡垒提醒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责任,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南京照相馆》最终让我们明白,历史的真相不仅存在于档案和教科书中,更存在于普通人的记忆与日常中。因此,《南京照相馆》不是在“宣扬仇恨”而是在提醒我们“记住”历史“珍惜”当下。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32866.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