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11-10 10:26阅读:
次
《陪你到清晨》观后感
晚上七点多让孩子睡觉去了,我八点匆匆出门,奔赴电影院看《陪你到清晨》。不得不说,我格外偏爱它的英文名——When the Night Meets Light,翻译得实在精妙:night与light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更藏着“久旱逢甘霖”般的深意——漫长黑夜终会遇见光亮,恰如困境中的孩子终将等到希望。
作为国内第一部聚焦青少年心理的电影,它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开始。但坦白说,片子整体偏温和,若能在开头加入一些更真实直抵人心的的案例镜头,或许更能狠狠震撼家长们的心,让大家真正重视起青少年心理问题。
电影主角是来自广西高中的男孩闭国锦,因多动症来到北京安定医院治疗。在我看来,他的症状不算典型,但成长经历却极具代表性:从小爸妈离婚,直到高中才见了一次温柔漂亮的妈妈;爷爷奶奶百般宠溺,以至于他上学了还不会自己绑鞋带;曾和爸爸、后妈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又被送回爷爷奶奶家。
走出影院,脑海里翻涌着几个最直观的感受,想和大家聊聊:
第一,母亲教育与早期链接不可替代。太多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大,小时候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情感链接,等到中考、高考时父母才回来“管孩子”,矛盾往往一触即发,孩子根本听不进劝。就像林巨说的,小婴儿和妈妈(养育人)的链接,是生命中天然的第一链接,这份链接的缺失,可能需要用很久去弥补。
第二,家庭真实沟通是心灵的桥梁。电影里,闭国锦和爸爸的沟通少得可怜,就连打电话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如今的孩子,和同学间的链接也远不如从前——不像过去大家住得近,放学能一路结伴回家,现在同班同学几年没说过几句话都不稀奇。这样一来,家庭沟通就更显重要,家人间多聊聊天、说说话,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状态,走进他们的内心。否则,孩子们也更容易沉迷于游戏等虚拟世界。
第三,别轻易给孩子贴“问题标签”。学校做完心理筛查后,要不要把结果告诉学生?电影里那位主任医生说得特别好: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社会功能,既避免直接贴标签让孩子觉得自己“有问题”,也防止孩子借着“心理问题”获取好处、为所欲为。心理疾病需要重视和积极治疗,但绝不能无中生有、给孩子乱套“问题”。
第四,平静表面下,可能藏着汹涌情绪。闭国锦每次和医生聊天都显得很平静,表面上风平浪静,可谁知道心里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委屈与痛苦?他说,见到妈妈之前,自己都不会哭——孩子的情绪从不是不存在,只是没被看见。多一份看见,多一份倾听,孩子的心里或许就会多一缕光。
第五,父母改变,是孩子改变的开始。闭国锦吐槽爸爸的话很真实,也带着点无奈——觉得爸爸很势力,好像自己考上高中了才来认他。但让人欣慰的是,爸爸后来也会写小作文发给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根源都在父母身上,只有父母先做出改变,孩子才有可能跟着变好。
第六,致敬每一位守护心灵的医者与护工。电影里的一夜,医院里忙乱又揪心:这个孩子想吐难受,那个孩子想自杀自伤。护工阿姨和医生们凭着一腔大爱,耐心陪伴、温柔安抚,真的太不容易了。
虽然这部电影没完全达到我的预期,但它的出现本身就意义重大——它为青少年心理问题打开了一扇窗,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讨论这个话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让每一个“闭国锦”都能早日遇见属于自己的光。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33798.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