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秋之白华》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1-11-21 08:10阅读:
《秋之白华》影评观后感



写作之前

好久没有写过自己的文字,虽然一直从事文字相关的工作,但是还是觉得自己的笔已经生锈。无法描绘出心底的世界,也无法写出自己想要的文字。重新提笔,受到爱人的影响。她开始每周写一些文字,这让我想到我们认识之前,我是笔耕不辍,不知何时起写东西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重拾起来,好像很困难,不过好在也断断续续写出来了。


这是一篇似影评又好似抒发对爱情看法的文章。这部影片《秋之白华》是和爱人一起看的,我们在看的过程中也有讨论,关于瞿秋白、杨之华、沈剑龙三者的奇葩关系,秋白之华的爱情,当时的社会。好似这些年,我们一直是这样过来的,讨论着身边的事情,对某一件事阐释自己的看法。一本书,一句话,一个人,都能探讨半天。



好似说了太多,还没有进入主题。很久没写文字,或许是贪恋吧,想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一一展现在笔端,书写下来静静沉淀。

好了,不啰嗦了,进入主题。


在即时传情和快餐婚姻的时代,“爱情”好像被明码标价,脆弱不堪。

在纸短情长和硝烟弥漫的时代,“爱情”好像被岁月镌刻,芳华如初。



爱不是三言两语的浅辄,而是相互砥砺的前行。放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



秋之白华,是一枚象征爱情的印章,也是一个见证婚姻的礼物,也是一部历史背景下的爱情影片。



《秋之白华》采取了一种深情蕴藉的女性主观的视角,透过杨之华的心理独白将历史陌生化,运用女性特有的柔情与心理,将瞿秋白革命壮烈的一生与轰动世俗的爱情进行了诗意的描写。



观影完,这部电影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应该是:凄美。



美,是因为整部从电影构图到布景,从演员到人物情感等方面,都特别的美;



凄,是因为美好的爱情发生在动乱的年代,而这些会最终逝去,在白色恐怖中一点一点晕染消散。


在电影开始,杨之华泛舟去上海时,镜头慢慢移至昏暗的天空中,我的脑海想了一个问题,民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首先必然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白色恐怖的时代,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个的时代很像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春秋战国。



那个时代是战火缭乱,同样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一个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时代。很多人自主意识开始觉醒,用自己的学说影响时代,其目的我想仅仅是想要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拨正,回归到历史的正确方向。这样的社会风气和民国是如此相像,学者林立,达者为先。一个个革命学说在普罗大众的心里埋下觉醒的种子。



影片一开始没有从社会大背景介绍当时社会情况,而是从杨之华船行上海和年轻船夫进行的一番对话开始。对话间,我们可以知道觉醒的种子,在一部分人意识中已经萌芽。像杨之华这样的进步青年越来越多。他们追求自我价值,为更多的生存与生活寻找解决方案。



不过杨之华是幸运的,有着良好的世家底蕴与开明的父亲,理解并且支持她的丈夫。可以让她与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妇女都不同,可以出门远行,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更可以踏破世俗偏见在结婚后只身到上海求学。



虽然影片的背景和整体色调是偏暗的,但是电影的运镜和着色却安静平和。给人的感觉很唯美, 溅落的雨滴,屋檐下的等候,撑伞相望无痕的回眸,桥上的经典对话……导演运用太多的细腻镜头描绘出杨之华内心的变化。社会在黑暗的笼罩下,她内心的平静、安宁和决绝通过一个个的镜头铺展开来,娓娓道来那个年代的故事。


作为观众,看着一个个如梦如幻的画面,看着一幕幕动人的情节,看着白华二人令人艳羡的革命爱情,看着牵动人心的中国革命,体会那个年代的悲欢离合,那个年代的牺牲与无奈。不过,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和爱人讨论最多的,还是白华的爱情。


在上海,沈剑龙变了。从一个温文尔雅的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个浑浑噩噩的放逐爱情的浪子。我个人觉得不是他不爱杨之华,而是他与她的心不在一起了。夫妻两人的心不在一起,即使曾经感情再好,也会逐渐疏远。就像我在公众平台的一句话,夫妻之道,共同进步。沈剑龙在灯红酒绿的魔都,渐渐失去自我,没有了往日的追求。明明有才气与才情,却不想与这个不安的世道抵抗,萎缩一隅,在妻子的眼中这样的人是“懦夫”行为。少了身为四万万同胞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与妻子的“道”远了,理想不同了,分离也是必然。


在上海,杨之华变了。从一个懵懂的革命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坚定的爱国救国的传道者。她在这里习到最先进的理念和知识,遇见一大群和她一样的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最重要的是,遇上了瞿秋白,这个从学识到志向都让她倾慕的老师。从思想上被瞿秋白折服,被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吸引。面对自己饱暖思淫欲的丈夫,渐渐地杨之华与他的思想“分道扬镳”。其实,我想如果换作和平年代,他们两人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分离。从影片中可以得知,那时中国已然到了民族的存亡时刻,过小日子已然不是进步青年的追求。瞿秋白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其进步思想是每个具有赤子情怀的人为之向往的。越靠近,越吸引。这是必然,因为“道”相同。


在上海,瞿秋白变了。从一个家庭的失去,到新家庭的得到。影片用不多的画面,呈现出一个内心充满爱与浪漫的勇者,展现了书生的抱负和恋人的浪漫。影片很短,无法描绘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查阅资料间,我对瞿秋白爱情观念与革命信念更为佩服。在硝烟弥漫的战斗年代,他和杨之华聚少离多,他将对亲人的思念诉诸笔端,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与爱情的家书。至今仍然流传,记录着他与杨之华相遇、相知、相爱,却因革命无法相守的爱情。


影片以秋之白华命名,可见他们的爱情,穿越飞短流长的舆论,最终还是被世人认可。在观看过程中,我和爱人还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他们这样是不是有违世俗道德。因为两人的爱情萌发的时候,杨之华并未离婚,虽然尚未表白,但是精神上已然“出轨”(这里仅代表自己的看法,无意评判,只是就事论事)。而瞿秋白的妻子去世不久,两人还是选择在一起。



电影对白


男:还是不要说……

女:我想离婚……

女:他喜欢我吗……

(风刮乱了女人的短发,女人用手指羞涩地梳理)

男:他没你想那么好……(点燃香烟)

(男不语,掏出香烟和火柴)

男:乱不一定不好看……

女:他知道我爱他吗……

女:我离自己的丈夫越来越远,离他越来越近……我不想欺骗任何人,包括我自己……

女:能和你一起 …… 走在前面 …… 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 我有好多话想要对你说……

男:他不敢……(转过身背对女人)

男:知道……

从影片中一段对话,我释然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两人互生情愫却没有戳破;两人心有灵犀却没有更进一步。



因为两人都在恪守,恪守世人眼中的道德观念。在战乱年代爱情是奢侈品,没有足够的温床给爱情躺歇。不过,对于秋白先生的举动,不管作为一个男人,还是一个观者,都是佩服的。因为他懂一个女人内心最深处的需要。我想这也是他们能够走到一起的精神默契。说到这一幕,我好似也经历过。我和爱人刚刚确立恋爱关系的时候,她的前男友因为不甘心而找她复合,希望还有一线可能。这一刻,我知道一个女性最需要什么。静默不语,站在她身边,给以坚强的支持和深沉的慰藉。后来,我们很热情地欢迎了他,并且执意请他吃饭,却被他冷静拒绝。后来的事情不说了,因为话题有点扯远了,说回正题。


爱情,最为深刻的底色是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白华两人做到了,相识、相知、相爱都是如此。各自小心翼翼地为爱情付出。整部电影在叙事的过程中有意表现出白华两人的情感,可谓是含情脉脉、婉转曲折,暗合着民国年代独有的浪漫情调,典雅的语言方式。从现代的视角回看历史,将秋白与之华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个体,个人的命运融汇于历史的大潮之中,秋白、之华个人爱情的纯真与圣洁,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无论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抑或经历尖锐复杂的党内斗争,他们始终相濡以沫,休戚与共。这是两人的“道”,共同之道,也是他们的夫妻之道。



这部影片受到各界的好评,获得优秀故事奖与华表奖。无论是主题和视角,还是叙事方式和整体风格,影片《秋之白华》对传统主旋律影片所进行的突破和创新让人眼前一亮。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导演用细腻温情的镜头展示杨之华和瞿秋白的第六次分别的画面,镜头很细很美,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他们的大衣旗袍上,他们说着革命,说着再见。冰冷坚硬的史实也可以这样诗意化的表达。历史人物呈现多情柔和的一面,这也是作为观众的我们最为期待的人物真实再现。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3111.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