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天道》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1-11-21 08:22阅读:
《天道》影评观后感



我在《<天道>观后感1:认知与格局》里面通过描述叶冯刘三人与肖亚文在面对格律诗公司的官司这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选择,说了一下认知和格局是如何决定我们的选择,这次同样是通过剧中情节来谈谈机会与入局。

1.剧中情节

在《<天道>观后感1:认知与格局》中介绍了丁元英为了给芮小丹在古城王庙村写一个神话,于是就成立了格律诗公司。但丁元英是如何认识叶冯刘三人,而丁元英给芮小丹又是为何要在古城王庙村给他们写个神话呢?今天我们来说说。

叶冯刘三人和丁元英的相遇主要是源于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那就是音乐发烧友,对音乐艺术具有狂热爱好。丁元英到古城之前,本来是给自己留了十多万用于在古城这两年的生活开销,但是在离开之前就被朋友的老婆借了十五万用于救急,答应不能让自己朋友知道,自己就只留了两万块钱。到了古城之后的当年年底遇到自己的父亲过世回了趟老家,钱就更少了。

这是剧中的前期铺垫,也为他和叶冯刘三人的相遇在偶然中留了必然。因为前面的原因,丁元英在古城的生活就遇到了困难,由于没有工作,就只能变卖家产,而可买的却只有自己珍藏原版进口的音乐唱片。由于进口原版唱片在古城属于稀缺资源,并且也只是音乐发烧友才会有这种需求。而古城也只有刘冰(叶冯刘中的刘)在做唱片回收的生意,这是他们缘分的开始。因此丁元英的唱片都是刘在回收,但刘和叶、冯二人估计在古城中属于同一个社会阶层(县城小商贩),都有对音乐的爱好。刘收到唱片后马上就来和叶冯二人分享,并且让他们先挑。

所以刘是在叶冯二人之前认识丁元英,但是刘没认出丁元英是高人,更没有想到找丁元英为他谋划项目,还因为做了丁元英的生意导致后面更不好意思去找他了,反而是看在叶冯二人的面子硬往上凑的。而叶冯二人则通过丁元英变卖大量盖了个人收藏印章的原装进口唱片就判断出丁元英不是一般人,只是目前遇到了什么困难。

叶(叶晓明)后面为了给芮小丹配置音响,还专门去丁元英家看了丁元英的音响,去了之后就被丁元英的音响震撼到了,回来的路上,就跟芮小丹说,你对丁元英不了解,他绝对是个玩家,读书人往往说文如其人,而玩音响的呢就是声如其人,文化、气度、财力都在里边呢。

冯(冯世杰)知道丁元英是高人后(通过唱片,以及叶晓明的反馈判断的,剧中没写,我猜的),还专门去找丁元英“碰瓷”以便获得相识的机会,后面在得知芮小丹与丁元英的关系之后,还专门以看音响为由,约芮小丹到王庙村去了解村里的困难,希望芮小丹出面让丁元英帮王庙村谋划点事情,同时也为叶冯二人找点事做。

明明是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为啥叶冯能发现并挖掘机会,也把握了机会,而刘却没有发现机会,反而为了赚丁元英的钱不惜压低收购价格呢?这就是我想想聊聊的机会。

2.机会

看到机会,或者听到机会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大家可以自己想一想,我先说说我的感受,那就是心情高兴,觉得获得了什么好处一样,也会幻想一下得手后的美好憧憬。反正就是好的东西,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人生的一次选择权。

剧中为啥是叶冯刘遇到这个机会,而不是其他人呢?估计很多人都会说是作者或者说导演的安排,当然这样的说法是没错的,因为无巧不成书嘛,但是我觉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同样是在古城,那么我觉得叶冯刘三人遇到这样的机会应该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就有了共同的连接点,这个链接点是音乐、唱片。

就算不是因为剧情需要那么早就遇到,但只要在古城这个小地方混,而音乐发烧友属于少数玩家,所以迟早都会遇到。这也是之前听某人跟我说,要想得到提拔和重用,不仅在工作上要融入领导的工作节奏,还有在生活中融入领导的生活圈,也就是培养和领导的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样领导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能第一时间想到你,得到提升的概率就越大。我们通过叶冯刘三人的例子也能得出这个结论,就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尽量多元化,这样就增加了与生活其他人的连接点,只要连接点多了遇到机会的概率就自然大了。

就好比我自己,如果我当时初中毕业真的坚持自己的选择,不上学去干工地,或者说上个职业学校,那么自然就没有现在的人生阅历,不会通过读书结识来自全国各地同学,不会专门练习说普通话,不会了解各个地方的生活习俗,更不可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大概率不会折腾公众号了,基本也就止于我们那个村,或者我们哪个镇毕业的同学。所以每个人为了获取更多的机会,就应该去争取或者说创造与社会更多的链接点。我现在在这个公众号,虽然主要是为了记录个人的成长历程,而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增加自己与社会的链接点,让更多人认识我,了解我,寻求更多志同道合的人。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解我的人多了,那干其他事情也就相对方便了,比如我想发个相亲广告,受众自然就比我在现实生活中活动的范围广多了,所以相亲有意者私信,作者男,爱好女,哈哈,感觉强行广告植入了。

虽然叶冯刘三人后面都抓住了这个机会,那为什么是叶冯二人发现、并促成了这个机会呢,这点我觉得主要是和每个人的过往经历、学识有关。叶冯二人凭借自己在社会摸爬滚打的几十年,积累了不少识人断事的本领,可以通过一个的行为或者说爱好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前文说的认知和格局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刘正如冯说的干啥都没个性,觉得什么赚钱就搞什么,所以在哪个行业都没积累,养成了见钱眼开的性格。而如何获得认知和格局呢,那就参考前文所说的,就是带着脑袋去经历我们该经历的事,读我们想读的书,遇见我们要遇见的人,踏踏实实的走好我们每一步走过的路,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时间久了再回望过去自然就觉得提升了。

前面我们说了是让自己如何增加获取自己机会的概率,以及判断机会的能力。但是是不是机会主要还是源于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且对机会的预期结果也只是个预期,不是真的结果,对自己也未必是真的机会。就像新闻里经常报道某某买了彩票中了五百万,那么对我我们来说买彩票就等于有了中五百万的机会,但是这是不是真的会发生在自己头上呢,也只有自己买了才知道,如果干等,不去买,那这个机会就是始终是个机会,与自己无关。

所以说就算是机会也需要自己亲身参与进去,才知道对自己是不是真的机会,就好比炒股投资来说,你看好一家公司的股票,如果自己不买入,那么他的涨跌就与你无关,只有你真的买入了,股票的涨跌才与你有关;并且同一个机会并不一定适合任何人,就如剧中的叶冯刘三人,虽然他们都抓住了这个机会,但是通过前文可知,他们都为了别人做了嫁妆。所以说我们只是创造获取机会的概率,以及提升我们对机会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因为我们需要参与机会,需要有入局意识。

3.入局意识

入局意识是在我们遇到机会,并判断是个好机会的时候需要采取的行动,也就是参与感,参与之后就需要动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和社会资源,把这个机会搞好。

入局不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但不入局一定没有结果。就像我在港剧《大时代》快剧终的那一集中,方展博为了赢丁蟹对陈滔滔说的那句,运气是磅不出来,你一定要入局,一定要踩进去,如果你不玩,那你这辈子也不知道。

就好比我一个当律师的师兄,去年的时候,有人想叫他合伙开律所,其实当时他也做好了辞职的打算,正在谋划如何成立律所,和我聊到了这个话题,就跟我说他也不知道是机会还是坑,但以他的实际行动来看,明显他自己认为这个是机会,当时我说的就是一定要入局,一定要踩进去,因为你自己踩进去了才知道是机会,还是坑,如果你不去试,那么这辈子永远也不知道。并且律师这个行业基本都是靠着专业知识加营销手段才能走向行业塔尖,如果选择提前做合伙人,就相当于提前选择了本应该在这行业承受的,只是压力更大些,如果失败了那继续以前的生活就行了。

还有就是很多机会也会伴随着自己的入局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只适合不同的机会,同样需要自己入局,去体验和感受,虽然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

我有次就尝试了一个机会,但是得到的结论就是不是适合我。当时觉得卖保险很赚钱,看到不少人赚到了钱,同时也感觉到保险是一个能帮到人,赚到钱的行业,做到一定层级了,年薪几十上百万是很轻松的事情。但是自己真正加入之后你才会发现要想做高保险业绩,你就得做高家庭保额,提升保费,同时大量推销高保费的年金险。这些都需要强大的高净值的朋友圈来变现,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这样的支付能力。同时还要不断的强调四点多的复利(扣掉费用后,实际应该只有三点多)是如何的稀缺,如何的高利息。

这些对我入局后的实质性障碍,一是我没有高净值的朋友圈,二是我觉得只要承受一定风险,什么信托理财,结构性存款,指数定投的收益肯定远高于年金险。再说保额的事情,如果一个家庭没钱,那么保额高了,高额的保费就是一种压力,如果家庭有钱,多少保额都不是事。所以在给别人做方案的时候,总是推荐合适的、省钱,于是就没法通过保险养家,也就做不下去了,但是加深了我对保险的认知,积累了保险知识,同时也保留了我这个公众号。

这些都是我自己亲身参与后的体验,也是参与后的认知,结果也是我所参与后的结果,虽然事与愿违,但我不后悔。所以说自己遇到的任何机会,只要自己判断有大概率的赢面,那就一定要踩进去,一定要入局,不入局你怎么知道是机会还是坑呢。

是机会,你就赚了,是坑,就全当积累经验,增长阅历了。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311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