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南京照相馆》电影观后感19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8-17 10:03阅读:
《南京照相馆》电影观后感:历史底片中的人性与遗憾


最近刷抖音,总能看到《南京照相馆》的宣传视频和观影分享,满屏的泪水、愤怒,爱国情怀与对历史的敬畏感,让这部电影仿佛成了一次必须亲身走进影院才能获得的 “精神洗礼”。有人说从头到尾哭成一片,有人说残忍得超乎想象。作为一个自认的 “爱国激进分子”,我早就想去看了,却因工作繁忙一次次被耽搁,还被兄弟们调侃:“老吴,你这部电影计划了快两个星期,还没去成。”



昨天是 8 月 15 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带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历史的敬畏,我终于抛开一切琐事,走进了电影院。我想,今天可以不吃饭、不休息,但绝不能不铭记历史。然而,空旷的影院里只有三四个人影,略显冷清的氛围让我心头一紧。



观影感受:震撼与遗憾并存



《南京照相馆》以 1937 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 “吉祥照相馆” 这个小场景,展现了普通人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抉择。影片没有聚焦炮火连天的宏大场面,而是以照相馆为切入点,通过照片这一媒介,试图还原日军暴行证据的保存与传递历史。这种 “小切口大历史” 的视角十分新颖,也让我对导演的创作意图充满好奇。



看完影片,我的内心五味杂陈。137 分钟的片长,每一秒都仿佛浸在苦水里。暗房里显影液中浮现的罪证照片、被枪弹打穿的全家福、雪地里蜷缩的无辜身影,这些画面虽不血腥,却比刀更割心。尤其是片尾,历史照片与现代南京的对比,让人既感慨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又为那段血泪历史感到锥心刺骨的痛。



但不得不说,影片在人物塑造和剧情设计上让我有些失望。如果满分 100 分,我只能给 60 分。故事围绕邮差苏柳昌、翻译王广海、演员林毓秀、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等人物展开,试图展现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觉醒,然而人物刻画零散,情感线和动机交代不清,有些情节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



人物分析:复杂却不尽如人意



王广海(王传君饰)作为日军翻译,是推动剧情的关键人物。他与林毓秀(高叶饰)的情人关系、与妻子儿女的疏远,构成了他复杂的内心挣扎。他早早拿到妻子和孩子的通行证,却迟迟未给,导致妻儿在日军扫射中惨死,他装作没听见呼救,脸上愤怒却不敢反抗,这种懦弱与自私的刻画很深刻。但问题是,导演通过他与林毓秀的 “第三者” 关系来增添情感冲突,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十分突兀,不仅冲淡了历史的沉重感,还让人怀疑导演是否在用 “爱国” 标签包装一部掺杂三角恋的剧情片。



林毓秀的角色同样令人困惑。她作为戏子,起初为了生存为日军表演,甚至画日本国旗,却在关键时刻救下受伤的国军士兵宋存义,并最终带着金老板的儿子和照片逃出封锁区。她从懦弱到勇敢的转变令人动容,那句 “万一日本人输了呢” 的台词,也点燃了希望的火花。然而,她与宋存义的关系却语焉不详,她将宋藏在箱子里带进照相馆,仅仅因为他曾在她被日军调戏时拉断电源?这种动机显得单薄,导演似乎想暗示某种情感纠葛,却又没有深入刻画,让观众一头雾水。



苏柳昌(刘昊然饰)作为邮差,负责为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洗照片,本应是传递真相的关键角色,但他的戏份更多是展现懦弱与挣扎,真正冲洗照片的工作大多由金老板完成。苏柳昌的觉醒过程从只求自保到冒死保存证据,虽然符合 “小人物觉醒” 的主题,但缺乏足够的内心冲突铺垫,显得有些生硬。



金承宗(王骁饰)是照相馆老板,他对摄影技术的执着和对家人的守护让人感动。他用斧头砍杀日军、将通行证让给他人、为保护照片和孩子牺牲自己,这些情节展现了普通人从恐惧到抗争的转变。然而,他的戏份被其他角色的情感线分散,未能充分展现其作为 “记忆守护者” 的深度。



历史与现实的共鸣与不足



影片的题材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它基于 1938 年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的真实历史,通过照片这一媒介,揭露了日军试图用 “亲善照” 掩盖罪行的虚伪。暗房里红光映照下,一张张暴行照片逐渐显影,仿佛历史真相从黑暗中浮现,这种视觉语言极具冲击力。影片结尾,林毓秀拍下战犯被处决的照片,呼应了开头日军 “子弹穿过” 的要求,完成了对侵略者虚伪面具的揭露。



然而,影片在历史还原上显得过于克制。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远比影片呈现的残忍千百倍,30 多万平民和战俘在六周内被屠杀,妇女被凌辱,儿童被摔死,这些滔天罪行在影片中仅通过几张照片和短暂镜头点到为止。相比之下,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奋勇抵抗、南京沦陷的战略背景等,影片都未能深入挖掘,反而将重心放在照相馆内的人物情感纠葛上,显得本末倒置。



网络共鸣:观众的泪水与争议



在网络上,《南京照相馆》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观众被影片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沉重感打动,称 “从头哭到尾”“每一帧都像刀子”,认为影片揭露了日军虚伪和残暴的本质,让人 “愤怒到不能呼吸”。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影片被视为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提醒人们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但也有观众和我一样,对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提出质疑。有人认为影片过于聚焦情感戏,冲淡了历史厚重感;还有人批评导演在严肃题材中加入 “三角恋” 元素,显得不合时宜。



历史反思:淞沪会战与南京沦陷



南京大屠杀的惨剧并非孤立事件。1937 年 8 月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投入约 70 万兵力,与日军激战三个月,付出了约 25 万人的伤亡代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抵抗。然而,由于战略指挥失误、武器装备落后以及国际援助的缺失,上海最终失守,南京门户洞开。日军仅用数天便攻入南京,国民党军队撤退仓促,未能组织有效防御,导致城内军民几乎成为待宰羔羊,30 多万无辜生命在六周内被屠戮,天理难容。



影片中提到的照片,是当年少数幸存者冒死保存的证据,这些底片不仅记录了日军的滔天罪行,也成为战后东京审判的重要呈堂证供。相比之下,影片虽有真实原型,却未能在历史深度上进一步挖掘,比如淞沪会战的惨烈、南京沦陷的战略背景,或是普通市民在绝望中的集体抗争。这些元素的缺失,让影片的历史感稍显单薄。



走出影院,街头的车水马龙与影片中的断壁残垣形成强烈对比。今日的和平,是无数先辈用血肉换来的。《南京照相馆》虽然在人物塑造和剧情设计上存在瑕疵,但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书本上的几页纸,而是真真切切流过的血、受过的罪。那些在暗房里守护胶片、在枪口下挺直腰杆的普通人,用生命告诉我们,记忆的保存需要勇气,真相的传承需要坚持。



作为一名爱国青年,我依然为这部影片的题材和立意感动。



声明:本文仅为个人对《南京照相馆》的观后感,基于电影内容与历史背景的思考,不代表他人立场,亦无任何恶意揣测或不爱国之意,纯属就事论事的评价。希望读者理性看待,共同珍视历史,守护和平。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3271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