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流浪地球2》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01-19 10:10阅读:
《流浪地球2》影评观后感



四年后,它回来了。

带着全新升级的特效质感——

是的。

《流浪地球2》终于来了!

2019年的春节前,Sir写过:我打赌这片三天后一票难求。

当时骂声一片——

“国产科幻也好意思吹?”

《流浪地球》前,国产科幻在大家心目中,自动等同为“圈钱”“五毛特效”“伪科幻”。

《流浪地球》后,国产科幻打开新的元年。

这四年来,小破球牛逼已经说倦了。

但除此之外,国产科幻似乎还是老样子,难道超越传说的,只能是传说自己?

今天这一篇Sir就要说透但不剧透——

《流浪地球2》到底有多值得期待。


01

回顾《流浪地球》,科幻+灾难的类型其实并不新鲜。

即,地球遭到威胁,人类何去何从。

你肯定已经在好莱坞电影里看过不少——

图片△《2012》《天地大冲撞》《独立日》

当这个类型已经逐渐陷入套路,一蟹不如一蟹的时候,《流浪地球》为何可以一鸣惊人?

当然首先因为它是国产片的突破。

但除开主场因素,《流浪地球》依然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

过去的灾难科幻片,通常渲染灾难的可怕,人类的渺小,最后告诉大家要敬畏自然。

所以你能看到,主角基本不能改变灾难,只能逃命求生。

△《后天》

《流浪地球》的想象更大胆。

你说地球要被毁灭?

那我就带球跑路,在地球上建一万座行星发动机提供推力,用2500年,把地球推到4.2光年外的另一个恒星系!

别人或许会说脑洞太夸张。

但中国人早已耳濡目染,我们从小听的故事,多的是这样无边浪漫的壮举——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是霸总卡梅隆看了都要说一句——

你好敢,我好爱。图片

《流浪地球》的成功当然不只是概念。

我们已经看过来太多眼高手低,高概念、低执行的自嗨式科幻烂片。

而《流浪地球》和那些真正让影迷尊重的科幻片一样——

不仅有大,还有“细”。

为每位救援队员量身打造的外骨骼装甲、未来感与工业感兼具的重型运载车;钢铁巨兽般的地球发动机、以假乱真的宇宙空间站;阴森森的北京CBD核心商务区、被冰封的上海东方明珠塔、徐州路标。(这毁地标的架势终于与世界接轨了)

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幅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实景搭建。

末世画卷徐徐展开。

“细”的还有,人物生动真实的情感。

姥爷韩子昂(吴孟达 饰),面对不听话的外孙刘启(屈楚萧 饰)时总是不苟言笑。

但他其实是个会戴着VR眼镜看美女跳舞的“色老头”。

还会拿陈年蚯蚓干贿赂看守所警察,救外孙。

有缺陷的普通人,也能行壮举。

韩朵朵(赵今麦 饰),执意要到地面上去,被骂是全片最大败笔。

“在地下好好待着不好吗,非要作?”

可是当经历了隔离封城之后,在家里还没呆够三天,网友们就忍不住向韩朵朵道歉——

不怪她,真不怪她……

刘启从高处坠落,防护服的头罩碎裂,身体急速降温,生命危在旦夕。

一旁的妹妹韩朵朵伸出双手,想要挡住大面积的缺口。

怎么可能有用。

可正是这种反物理常识的笨拙,才是家人互爱时的本能。

《流浪地球》当然并非完美。

但它已经满足了我们对一部科幻片的基本期待——

巨大的视觉冲击。

和细微的心灵震颤。

这两种效果的叠加,无疑就是成功。


02

现在你一定最关心的是,《流浪地球2》的故事要怎么讲。

想当初。

《流浪地球》还在前期筹备时,郭帆导演前往工业光魔敲定特效工作。

没想到,外国人接过剧本时既兴奋,又费解:“为啥要带着地球跑啊?”

是的。

《流浪地球》简单介绍了故事背景,人类决定让地球流浪。

但问题是,这样一个决定是如何做出来的?

既然有“流浪派”,那就有不愿意离开的“反对派”,不同的观念如何碰撞?人类经过了多少纷争才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同心协力的?

流浪地球,相当于人类历史中最重大的转折。

而这样的转折,其实被第一部轻轻折叠起来了。

《流浪地球2》的一大使命便是——

展开,还原。

预告片里,有不少上一部中的重要细节。

一张全家福。

这是儿时的刘启和父母的合影。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母亲去世,父亲刘培强去外太空当了宇航员,一去就是17年。

而父子关系的僵局就与母亲的死亡有关。

一台名叫MOSS的人工智能。

它是伴飞流浪地球的“领航员”空间站的“大脑”。

平时和人类协作,也会在关键时刻,凭借人脑不可及的运算能力,做出最理性的选择。

木星引力危机时,它就早早算出地球不可能躲过这次大劫,决定放弃地球。

照片和MOSS背后的故事,正是开启“流浪地球计划”的始末。

故事得从头说起。

预见了地球将被太阳吞噬之后,各国都在积极应对。

“方舟号”空间站一度被认为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案。

名字看得出,诺亚建造方舟,躲避因神惩而发的洪灾那样。

这个计划,实际上就是让一部分人坐飞船逃离地球。

可由于人为毁坏,计划终止。

大胆猜测,正如诺亚带了自己的一家八口登上方舟,这个“方舟号”空间站其实也是服务于特权阶级,很有可能引发普通人大面积不满。

换句话说,《流浪地球2》可能相比于第一部更贴近大刘原著的精髓——

人类在绝境面前的挣扎,纠结,愚昧与自省。

原著里的一句话揭示了方舟号计划不可行的本质。
小的生态系统,不管多么精确,是经不起时间的风浪的。飞船派们想像中的飞船也一样。

另一边的科学家研发了一种能够存储记忆的机器。

在他看来,人就是一堆电信号,人对世界的感知、记忆,都可以存储起来。

人会死,但是,数字化的人类,理论上可以永生。

他认为,把人赛博化,才能延续人类文明。

只是,被数字化的意识,能作为一个“人”吗?

数字生命计划和移山计划之争,是《流浪地球2》的主线故事。

科学家曾疯狂大叫:我是在创造新世界。

在一些科学家眼里,数字化形态,是人类进化的下一阶段。

可当人类充当起了“造物主”的角色,打破自然秩序,将会引起什么后果?

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出的最聪明的造物,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优解”——

正如《流浪地球》里那台决定让“领航员”空间站放弃地球的MOSS。

可理性的背后是摒除所有感性、人性的考虑。

它利己,所以无法理解人类难以割舍的父子亲情,也不知道一个心怀大爱的父亲,能够为了拯救更多的人,放弃生命。

预告片里有个一闪而过的小哥引发另一层顾虑。

数字生命计划被叫停后,他成了暴动人群中的人体炸弹。

被逮捕时,还大喊“我将永生”。

当一个人认同,即使肉身消亡,ta也会以另一个方式延续生命的时候,还是否会受道德、法律、规范的制约。

整个社会,还有没有能维持良好运转的通行准则?

对于一些失去了亲友爱人,或害怕死亡的个体而言,数字生命计划显然更具吸引力。

中国教授图恒宇(刘德华 饰)就极力支持这个计划。

因为,他年幼的女儿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正是借由这个计划,他才得以把女儿的意识保存在了这个看起来像优盘的小设备里。

假装女儿还活着。

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模糊了。

抉择抵达两难境地。

于宏观来说,数字生命计划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不知道会把人类引到何种境地。

Sir想起《侏罗纪世界》里马尔科姆博士的一句台词: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

一旦人试图扮演上帝,悲剧就可能随之而来。

科学家复活早已灭绝的大恐龙,却险些引发人类的灭顶之灾。

但于个体而言,又有谁不想把失去的至亲挚爱永远地留在身边,哪怕是以另一种形式。

而刘培强是移山计划的支持者。

妻子弥留之际,他没有选择陪在家人身边,而是“抛妻弃子”,作为宇航员服役。

一个细节。

考核结果优秀的刘培强初入空间站,穿了身专门为新工作准备的衣服,结果袖子上的吊牌都没敢动。

买的?租的?

窘迫、局促,家庭条件似乎也不大好。

“我只想让家人活下来。”

他的迫不得已里,难道有现实考量?


预告片里,图恒宇教授似乎有“黑化”倾向,在数字计划被叫停之后,仍偷偷把女儿的意识上传到了一台名叫“550W”的机器中。

“550W?”

这个两人擦肩而过的镜头张力与悬念十足,较量一触即发。


不仅如此。

马兆教授(宁理 饰),在一份遗嘱上画了一个莫比乌斯环。

无头无尾,无开端无终结。

为本就是无奈之举的数字生命计划和移山计划,都染上了一层浓浓的宿命色彩。


《流浪地球2》显然是《1》的升级。

越发精进的特效之外,有更丰富的情感,更复杂的人性,和更深入的对生命、意识、人类本源与社会的思索。

以及与当代顶级科幻片接轨的世界观。

Sir被这几句台词震得一激灵。👇

进化的脚步从未停止
你没有资格定义什么叫现实
生命不只有一种定义
躯体束缚了人类的视野
人类重视历史,却轻视未来
生存的最大障碍,从不是弱小,而是傲慢


在躯体与意识、过去与未来、虚拟与现实之间,《流浪地球2》的预告片里,能找到的线索,太多太多。

但会怎么选,怎么说。

Sir真的很期待。


03

某种程度上说,《流浪地球2》其实是导演的一次“打脸”。

拍上一部时,捉襟见肘的团队因为担心没有机会拍续集,没挖坑,把故事扎扎实实讲完。

(低情商:把刘培强写死了)


这一次,尽管资金更充裕,但还是抱着不会有下一部的想法去做。

要做,就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最重要的原因是。

《流浪地球》这个IP身上有着不同意义:

不止于商业大片。

对于中国电影工业来说,它提振了士气,让国内的创作者看到能拍出影视重工业大片的可能。

《流浪地球2》走得更远。

为了能让故事设定更加扎实,第二部请来了中科院的顾问团队为电影把关,准备长达十几万字的世界观梳理。


更多的,举一个例子。

比如第一部里大气磅礴的行星发动机,如果要在地球上部署上万个,会如何设计,排列,如果真修建的话,会如何落地,都是在剧本创作阶段都认真研过的。

而这些,恰恰是第二部的故事要展现的东西,如何把地球改造成第一部里出现的那个样子。


当然,在导演郭帆眼中,《流浪地球2》拍摄中,最难的部分是增加“多样性”,提高每一个场景的信息密度,让最终的成片效果,让观众信服,认可。
你想增加一个世界的丰富度的话,它是需要各种各样的造型、设计、场景。

我们参照当下的标准类型片,或者是好莱坞A级的电影的信息密度的量,想去探索一下我们能否达到信息密度。

这个信息密度包括视觉呈现、听觉呈现,叙事效率,我们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达出来的情绪,那么它的信息密度能否达到这个高度,其实在各方面都是有要求的。


而达成这些,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技术上,流程上的琢磨。
另外一个是工业化的探索,开机前,把整部影片整个剧本都已经拍出来了,相当于我们又彩排了一遍,会更精准地去做后续的拍摄。

不光是我们摄影的技术,还有我们美术的置景的密度,演员的表演的高效性、流畅性,信息传达的高效性,统合在一起,再加上后期的特效、音乐部分一起,我们是希望它能够高上去一部分,至少比第一集有一个明显的进步的,所以难了很多。

这也是《流浪地球》能够提供的机会:

在打造出一流视效水平的同时,通过锻炼团队,提升中国科幻电影的重工业水平。

从两年前定档,到昨天凌晨导演郭帆宣布交片。


Sir能够理解兑现这份承诺有多么不易。

《流浪地球2》规模升级,置景面积比第一部多了整整10倍,内容量比第一部多了2倍以上,拍摄制作、后期的这两年又正好赶上疫情。

也因为这份承诺在,《流浪地球2》一直没有太多宣传,只有到了一锤定音的时候,才终于郑重宣布。

难还在于,《流浪地球》口碑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

Sir希望《流浪地球2》要做的不仅仅是续作,而是要尝试成为国产科幻新的天花板。

从已经放出的预告能看出,特效水平还在提升,最终效果也相信不会让人失望。

2023是放开后观众回流电影院的开始。

想起2019年坐在电影院里为《流浪地球》激动不已,那是我们还没有设想过,春节档有一天会暂停……在年等来了《流浪地球2》,我们仿佛也在见证着一种回归。

四年前,出现在春节档的国产科幻片仍然是一个“异类”。

现在,硬科幻这块招牌已经让《流浪地球2》成为最不可替代的一部春节档电影。

相信参加《流浪地球》制作的团队里,藏着未来中国影视行业崛起的种子,期待他们这次能带来新的惊喜。

当然。

《流浪地球2》最打动人的一面,还是它在预告片中,终于道出了这个最终决定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本质。

周喆直(李雪健 饰)这样为美国的专家介绍移山计划的本质:


“让时空消亡我,你无需记得我。来摧毁我深爱的一切,可仍夺不走我的选择。”

主题歌里这样唱。

在外太空看来,小小的、不起眼的地球上,有我们的亲友,我们的家园,我们身边的一切。

我们熟悉的生活。

飞船计划终止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未来,让活下来的人在狭小的空间苟且。

数字生命把意识留在虚空,让拥抱变得不可能。

唯有流浪地球,才能让人真正地活下去,生活下去。

历经百代,希望永存。

这或许是《流浪地球2》最大的意义,引发思考,带来希望。

对电影,也是对每一个人。

大年初一,电影院见。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5306.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