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铃芽之旅》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04-06 09:25阅读:
《铃芽之旅》影评观后感


为赴新海诚导演的“三年之约”,2023年3月29日,我来到离学校最近的一家影院,来欣赏新海诚的新作《铃芽之旅》。又是照例一个人取了票,点一杯奶茶,坐在一个视角良好而又两旁无人的好位置。几个三年了,可这次我并没有感觉孤独,反倒有种劫后余生的庆幸,能挺过这极不平凡的三年再来看新海诚导演的作品,这不本就是一种值得庆幸的事吗?


堪堪两小时过去,整部影片播送完毕,观影厅的顶灯乍然亮起,我心中澎湃的余涛仍未完全平息。这部《铃芽之旅》虽然还是无法撼动《你的名字》在我心中的地位(没办法,《你的名字》太经典了,宫水三叶我永远滴女神),但它达到甚至超越了我对它的预期水准,完全称得上是一个“惊喜”。我发自内心地觉得它值得有一篇观后感,于是有了今天的这些文字。


一、《铃芽之旅》带给我的惊喜观感



如果有朋友看过前两部曲《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再来看《铃芽之旅》,将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仍保持着很正的“新海诚味”——在对抗自然灾害的背景下,以传统、神话与现实交织的手法,讲述着少年间救赎的故事。新海诚导演的这个“故事样板”连着套了三部电影,屡用不爽,不仅没有让观众生腻,还套牢了一大批观众的口味,使得如今这部《铃芽之旅》依旧卖座。这不仅是因为导演优良的口碑和精致的画风,更是因为其为每一部作品灌输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让这三部曲虽风格相似却又各有亮点,所以即使是同一位观影者看这三部作品时,也会发出不同的喝彩,流下不同的泪水。



再回到这部《铃芽之旅》,它的一个亮点在于对男主的设定。我们知道前两部作品的男主,泷和帆高,都是青涩小少年,懵懵懂懂的,都还处于学龄。新海诚这次则大胆创新,把男主草太设定成一个高大、稍显成熟的大学已毕业的青年,而女主铃芽则与前两部的三叶、阳菜一样,是尚未成年的少女,这就导致男女主角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年龄差,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感。更妙的是,男主后来“变成”了一张凳子,并保持凳子的形象贯穿了影片大部分情节。这是前两部所未有的,这一点从官方发布的宣传海报也能看出——前两部海报都是男女主角同时现身,只有这一部海报是女主一个人捧着一张凳子,画风颇为怪异,一名少女与一张凳子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使人不禁遐想。可能只有看完影片后再回过头看这张海报,才会恍然发出“所得斯嘞”的感慨。



《铃芽之旅》给我带来的惊喜观感还来自于它的配乐,特别是片尾的配乐,那种空灵和恢宏交织的曲调配上充满力量的歌声成功征服了我的耳膜,顺利进入了我的收藏歌单;铃芽和草太在东京上空时的配乐紧凑压抑,特别契合当时恐怖紧张的氛围,现场听来使人身心战栗。另外一个惊喜是变身后的左大臣,当铃芽骑着变身后的左大臣战斗时,我突然想起千寻骑着白龙的场景,真的是梦回《千与千寻》,给我激动得眼泪都快飚出来,这莫非是两代漫画家的传承吗?



除此外,还有一个惊喜就是“蚓厄”这个设定了,下面我将细说。



二、“蚓厄”的三层涵义



在我看来,《铃芽之旅》最有脑洞、最有创意的设定是男主变成了凳子,而最精彩、最绝的设定非“蚓厄”莫属。



在《铃芽之旅》中,蚓厄是一种从往门中逃逸出来的,能够引发地震的物质(也可能不是物质,因为只有进入过往门的人才能看见它),因其形如蚯蚓,故称为“蚓厄”。




“蚓厄”这东西是有文化渊源的,影片中亦有体现:在铃芽翻阅草太家中记载着蚓厄传说的书上,蚓厄被描绘成一种地底的生物,当它闯出地面时将引发地震。为对抗这种生物,便有了闭门师这种职业,他们用法术将蚓厄封印在往门里,对于无法用往门封住的蚓厄便用要石镇压。这就构成了该部影片的神话要素——三部曲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蚓厄”在现实中的文化渊源应该是日本的地震传说,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只大鲶鱼背负着日本岛,只要它一乱动就会引发地震,于是有人想办法只要用东西镇住它的一头一尾就能阻止它乱动,这应该就是两颗要石的来由。类似的传说大多数国家都有,在古代无法用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人们只好用神话来解释,中国也有“鳌鱼”的传说,在有些省份也有蚯蚓引发地震的传闻。



不管怎样,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蚓厄”是一个表象,它是有内在涵义的,以下是我试图归纳的三层内涵。



一是地理层面的内涵,它是地球板块运动时相互挤压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这其实是对蚓厄传说的科学解释,也是“蚓厄”最直观的内涵。我们知道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地方,日本传统民居使用轻量木质的建材正是为减少频繁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少女铃芽的旅行所经的几个站点——九州(铃芽和环阿姨现居地)、爱媛、神户、东京、岩手(也就是铃芽的家乡宫古市),都是曾经发生过地震的地方,特别是岩手县,是日本3.11大地震中受灾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新海诚导演在谈及这部作品的用意时曾表示,是为给地震中受到伤害的人带来慰藉,并给逐渐遗忘地震的人带来警醒。这也是影片中最后一扇往门出现在宫古市的原因,铃芽确实是在这个曾让她受到伤害的地方封印了蚓厄,解开了心结,救赎了自己(小铃芽)。



二是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的内涵,这也是比较直观的一个内涵。如果稍微仔细观察影片里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五个往门都出现在废墟中(或者说被人遗弃的地方),而这些废墟并非全是由地震造成的,其中九州和神户的废墟,分别是温泉街和游乐场,它们是被人们主动遗弃而沦为废墟。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人们遗弃呢?这就引出了“蚓厄”的另一层内涵:日本经济的恶性通货紧缩和社会空心化问题。



了解过日本经济的朋友知道,日本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后,国内的泡沫经济迎来为时几年的狂欢,在80年代末由于实体经济无法支撑资本市场的虚高,日本的经济泡沫终于开始不可挽回地破灭——股市房市遭受重创,大批银行和企业破产,由此开始了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经济发展的停滞以及资本市场的惨痛遭遇,加之后续政策的失误,日本陷入社会面需求不足的困境,由此造成了  需求不足→企业现金流难以为继→企业裁员或关停(失业率提高)→民众收入减少→需求进一步萎缩  这种恶性的通货紧缩。在这种恶性的循环下,日本很多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举步维艰,在故地无法实现生存的原住民不得不迁徙到资源更丰富的地区,这就造成了地区人口的空心化。被遗弃的故地在时间的风化下沦为废墟,往门现身的九州温泉街和神户游乐场就是日本经济社会问题的牺牲品的缩影。因此把“蚓厄”的涵义全部归结为地理意义上的“地震动力”是不完整的,从这两处来历特殊的废墟来看,“蚓厄”同时是蛰伏在日本各个角落的,随时都在颤动的,经济意义上的“地震动力”,这种“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可能远比真正的地震来得深邃,值得让人加以重视。



第三层内涵是社会情绪层面上的内涵,也就是从“蚓厄”的前两层内涵中衍生出的社会负面情绪,这一层涵义较前两层可能更隐晦一点。不知道看过影片的朋友在当时是否有过和我相同的疑问:为什么从东京往门释放出来的蚓厄规模最大呢?答案便在这一层涵义中。东京作为日本的核心城市,受政策的影响最为直接,城市化水平最高,但同时之前说过的经济社会问题和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在此也最为突出。生活在东京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不仅负担就业、失业、教育、养老这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压力,同时他们站在民众视野的最前沿,却只看得国家对通缩怪圈的治理收效甚微,以及产业升级革命的迟滞,未能像在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那样乘上时代的快车,国家的前途似乎渺茫,个人又何去何从呢?此外,他们面临随时可能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富士山距东京很近)的危险。在迷茫感和安全缺失感的双重加持下,很多人产生诸如封闭、抑郁甚至暴力倾向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在人们生活的空间中生成,积累,升腾到城市上空,尽管早已是乌云密布,在压倒整个城市前却没有人能察觉,这不就是蚓厄的特征吗?关于这一层涵义我可能有点解读过度,但还是相信新海诚导演是有过这层考虑的。




三、触动、庆幸与遗憾



铃芽之旅是一场心灵之旅,这是这部作品触动我的一点。在这场旅行中,最能触动我的一段情节其实是铃芽从神户乘新干线前往东京,这是铃芽第一次乘新干线,她在车厢里赞叹着列车飞驰的速度,到达东京后,她“像马被使唤一样”被变成凳子的草太引得晕头转向,却掩藏不住初来大城市的激动与好奇,简直和《你的名字》中与泷初次交换身体的三叶初见东京城时如出一辙。这段情节之所以最触动我,是因为我也有类似的经历。



2018年夏天,我居住的小镇又一次遭受了洪灾,那段时间里我的心情十分低落,于是家人陪我出去旅行散心,目的地是长沙,那是我第一次去省会级的大城市,也是我第一次坐高铁。想来那时我16岁,与影片中的铃芽差不多大,也曾如同铃芽一样惊喜于高铁的神速,被霓虹高楼吸引住眼球,同时迈着激动的脚步迎来充满繁华气息的热风。那速度,那景象,第一次让我见识到比我贯知的地方大得多的世界,第一次让我心生向往而又真实存在的世界。那一次旅行使我认识到,挫折,就算是灾难又算什么,前面有路等我去走,远方有未来的世界等我去看,这不正是铃芽在她旅行之末的内心感受吗?《铃芽之旅》之所以触动我,成为我心目中的好作品,是因为我在少女铃芽身上看见了自己曾经的影子。


能赴新海诚导演的“三年之约”,为他的作品贡献一张电影票,我感到庆幸:



庆幸能安心地坐在影院看他的新作;

庆幸是在大学时期看到这部作品,可能由于眼界的开拓,才会有以上这么些解读和感悟。



同时还是有一丝遗憾的:



遗憾不是在中学时期看到这部作品,如果是在中学,和铃芽相当的年纪看这部作品,可能我看得不如现在“懂”,观后感写得也不会如现在多,但那种感同身受的力量,有着青春“buff”的加持,甚至可称作“中二”的力量,一定会比现在强烈得多。我遗憾,那种感觉可能以后都难以再有了,可能这便是所谓时间滤镜,当年《你的名字》《我不是药神》等这些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可能以后都难以再有了。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5685.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